大分大學醫學部微生物學講座與全球傳染症中心的西園晃教授和齊藤信夫客座教授(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肯尼次單元地副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在菲律賓進行為期3年的前瞻性患者觀察研究發現,此前未知的人類傳染狂犬病的致病動物爲幼犬,而非成犬。研究團隊強烈建議重新審視全球幼犬的疫苗接種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在菲律賓,每年有200至300人死於狂犬病。並且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動物狂犬病疫苗接種率下降,進一步加劇了狂犬病的發生。目前,菲律賓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接種疫苗以便預防被動物咬傷後傳染狂犬病,但是經濟負擔也比較大。
此前還沒有對狂犬病患者進行過詳細研究,致病動物的年齡等細節也並未明確。爲此,研究團隊決定對菲律賓狂犬病患者的傳染終極因數進行詳細研究。
有疑似狂犬病患者被送往醫院後,研究團隊就會接到通知前往醫院探訪,並聯接法系患者和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經過3年的工作,研究團隊共記錄了151例狂犬病患者,這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狂犬病患者前瞻性研究。
在133名有狂犬病咬傷史或可能有狂犬病相關咬傷史的患者中,確定致病動物爲狗的有129例,其次是貓有4例。這些動物大部分爲患者家庭(51人)飼養或鄰居(29人)飼養。有年齡記錄的68只狗中,大部分爲幼犬,其中27只(39.7%)出生不足3個月,13只(19.1%)僅4至11個月大。在大多數情況下,致病動物會在咬傷發生後10天内死亡。被咬傷部位中,手部佔42.1%,頭部或頸部佔12.8%。其中部分病例是因爲抓傷或傷口被動物舔引發傳染的。在131名被咬傷患者中,124名(93.2%)患者既沒有接種過疫苗,也沒有注射過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RIG),其中115人沒有到醫療機構進行暴露後預防(PEP)接種。
研究結果表明,家庭飼養的寵物爲狂犬病致病動物,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幼犬。這與研究團隊此前在菲律賓進行的大規模動物狂犬病研究獲得的結果一致。
這表明幼犬的狂犬病疫苗接種方法存在問題,研究團隊主張有必要立即檢驗疫苗的接種方法。此外,研究還發現,被動物咬傷後未接受發病預防冶癒的最常見終極因數是認爲咬傷較輕,個人判斷不需要冶癒,而這往往會導致因狂犬病死亡。
狂犬病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日本遊客在前往狂犬病流行國家旅行時應特別小心。2019年就發生過一名前往菲律賓的挪威女士被救助的幼犬咬傷後死於狂犬病的事例。當被動物咬傷後,即使是輕傷,也必須立即清洗咬傷部位至少15分鐘,並前往當地的動物咬傷門診就診。此外,接種狂犬病疫苗和RIG疫苗幾乎可以100%預防發病,因此透過採取這些措施可以顯著降低狂犬病的風險。
全球傳染病研究中心的西園晃教授表示:「幼犬是狂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個重要發現,這一點迄今爲止未被認識到。在狂犬病流行地區,對幼犬也應保持警惕,避免隨意接近動物。如果被咬傷,無論傷勢多麼輕微,也必須就醫。」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論文:Puppies as the primary causal animal for human rabies cases:three-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human rabies in the Philippines
DOI:doi.org/10.3389/fmicb.2024.142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