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鱷魚爲什麼能長時間飽和地下水?橫濱市立大學、大阪大學等解明鱷魚特有的異位控制機制

2024年10月10日 生物醫藥

橫濱市立大學研究生院生命醫科學研究科的高橋捷也(博士生)、Jeremy R.H.Tame教授、西澤知宏教授、李勇燦助教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丹小麥奧胡斯大學、美國内布拉斯加大學以及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的慄棲源嗣教授、川本晃大助教等合作發表研究成果稱,透過冷凍電鏡單粒子解析,明確了鱷魚血紅素的立體構造以及使得鱷魚能夠長時間飽和地下水的特有的異位控制相關的碳酸氫根離子與鱷魚血紅素的結合方式。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理解血紅素等普遍分子的生物演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2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title

大分縣別府市鱷魚園中的鱷魚(攝影:客觀日本編輯部)

血紅素是一種在血液中負責運輸氧的蛋白質,在所有生物體中都發揮着共通的功能。血紅素中的兩個α次單元和兩個β次單元分別結合形成四聚體結構,每個次單元都含有一個被稱爲血基質的紅色鐵離子化合物,能夠與一個氧分子結合。氧與血基質結合後,血紅素四聚體就呈R(Relaxed)型「開放」結構;氧與血基質脫離後,血紅素四聚體就轉換爲T(Tense)型「閉合」結構。

在大多數脊椎動物中,這種結構變化是在有機磷酸的作用下透過異位來控制的。異位控制是指,血紅素四聚體的一個次單元與氧結合後,會將結構變化連鎖性地傳遞給四聚體的其他次單元,從而提高對氧的親和性,透過這種機制血紅素與氧的結合和解離程序協調發生。

4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已發現,只有鱷魚能夠不受有機磷酸的作用,而是受到碳酸氫根離子作用的影響。這種碳酸氫根離子的作用使得鱷魚能夠長時間飽和地下水,但由於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晶體,所以用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來解析碳酸氫根離子的作用機制一直是件困難的事情。

爲此,本次研究透過冷凍電鏡單粒子解析方法來明確鱷魚血紅素的結構。研究結果成功揭示了氧結合態、一氧化碳結合態和氧解離狀態(脫氧態)三種狀態下的鱷魚血紅素空間結構。

title

圖a)一氧化碳結合態鱷魚血紅素的冷凍電鏡密度圖;b)脫氧態鱷魚血紅素的冷凍電鏡密度圖。
α1、β1、α2和β2次單元分別以洋紅色、青色、青檸色和橙色顯示。血基質以黃色顯示。(供圖:橫濱市立大學高橋捷也)

而且研究人員透過脫氧態鱷魚血紅素的空間結構發現,血紅素四聚體的α次單元和β次單元的界面上結合了合計兩個分子的碳酸氫根離子,結合位置與其他脊椎動物血紅素中的有機磷酸結合位置也不同,說明這是鱷魚血紅素獨立獲得的機制。

碳酸氫根離子可以被合計8種氨基酸識別,研究人員發現在鱷魚活體內兩種氨基酸置換(β次單元的第38個蘇胺酸和第41個苯丙胺酸)是獲得碳酸氫根離子作用的關鍵。

本次研究成果今後還有望應用於輸血法用途的人工血液液等醫療領域。

西澤教授表示:「鱷魚血紅素的獨特性質早在40多年前就有過報告,但其詳細機制一直未被查明。在我來到橫濱市立大學併成立研究室後,遇到了血紅素專家Tame教授,他建議用冷凍電鏡來測定那些長期存放在冰箱裏的樣本,從而開始了聯合研究。非常高興我們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最終取得了如此有意義的成果。」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The unique allosteric property of crocodilian haemoglobin elucidated by cryo-EM
DOI:10.1038/s41467-024-4994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