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雖然沒有眼睛和大腦,但或許具備識別圖形的能力。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農學研究科的深澤遊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將木材腐敗菌「厚粉紅原毛平革菌」菌絲定植在9塊方材上,並在培養基上排列布置成〇或×的圖形進行培養,結果發現,這些菌絲不僅轉列出了〇或×的圖形,而且方材的分解活性也因圖形而異。研究成果已公開發表在期刊《Fungal Ecology》上。
圖1 菌絲網路的樣子因圖形而異(供圖:東北大學的深澤遊副教授)
菌類在森林土壤中伸展菌絲,形成被稱爲「菌絲」的網路,透過轉運水、碳和養分等物質,在森林的物質循環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木材腐敗程序中,木材腐敗菌透過將森林地表散布的多棵枯樹連接起來形成網路,有報告稱最大的菌絲網路擴展範圍可達900公頃以上。近年來,木材腐敗菌的菌絲已被發現具有多種智慧行為(記憶、學習和決策等),但菌絲如何感知外部環境這一點仍不明瞭。
研究團隊將9塊定植了木材腐敗菌「厚粉紅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velutina)」菌絲的山毛櫸方材(1釐米見方的立方體)排列成○或×的圖形布置在鋪滿未滅菌土壤的培養基(24 × 24釐米)上,讓菌絲在土壤表面成長。菌絲在土壤上形成連接角材的菌絲束網路,呈現出〇或×的圖形。
在培養116天后,研究團隊回收方材並測量了重量減量率,同時對每塊方材連接了多少根菌絲束進行了統計。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指標的關聯,結果發現,連接菌絲束越多的方材分解程度越高。研究還進一步發現,呈○圖形的菌絲比呈×圖形的菌絲對於方材的分解活性更高。
在動物腦部的視覺皮層識別圖形時,會根據不同圖形激活不同的神經元網路。而此次實驗中觀察到的「菌絲網路的活性因圖形而異」的現象,或許可以說是一種與「腦部神經網路的活性因圖形而異」類似的現象,即與大腦中的圖形識別程序相似的現象。由此推測,或許「菌類的菌絲具有識別圖形的能力」。該發現有望進一步揭示菌絲智力行為的機制,併爲開發基於菌絲機制的生物電腦等提供新思路。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Fungal Ecology
論文:Spatial resource arrangement influences both network structures and activity of fungal mycelia: A form of pattern recognition?
DOI:10.1016/j.funeco.2024.1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