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基礎醫藥研究所等開發出自動存檔電子患者病史要點的系統

2024年11月21日 生物醫藥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醫藥基礎·健康·營養研究所與大阪國際癌症中心(位於大阪市)等合作開發出了一種可將各醫院使用的不同規格的電子患者病史數據自動轉化為國際標準並存檔的系統。該系統將有助於在災害等緊急情況下的持續醫療或利用數據進行的藥物研究。該系統將於2024年内引入大阪國際癌症中心,並力爭在2025年起推廣至其他醫院。

title

醫藥基礎·健康·營養研究所等機構開發出了可自動存檔電子患者病史要點的系統。圖中建築物為醫藥基礎·健康·營養研究所

儘管電子患者病史已在許多醫院普及,但為了能在遭遇災害或網路攻擊等無法使用電子患者病史系統情況時能夠繼續進行診療,需要對數據進行備份。然而,由於日常產生的數據量非常龐大,若不篩選直接保存會導致存儲空間不足。因此,以往通常是由醫生手動篩選出必要的部分並輸入保存,這一過程費時費力。

此次,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幫助癌症專家提取醫療記錄中對癌症治療重要的項目且每天自動保存和更新數據的系統。由於數據量小,不會出現存儲空間不足的問題,醫生也能從手工輸入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可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診療中。此外,該系統未來還將逐步擴展至非癌症類疾病的應用。

NEC、富士通等開發商推出的電子患者病史規格各不相同,但新系統會將數據統一按照名為FHIR的國際標準格式進行保存。通過按國際標準存儲數據,能夠大規模地從多家醫院收集有關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等的數據。從而為使用人工智慧(AI)進行地數據分析和藥物研發等創造便利條件。

該系統計劃於2024年11月起在大阪國際癌症中心投入試運行,之後轉入正式運營。基礎醫藥研究所相關人員表示:「希望未來能將該系統推廣至全日本的醫院,使其成為醫療大數據積累的核心」。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2024/11/5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