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研究科的博士生森雄一郎(醫師)、井上浩輔副教授、近藤尚己教授、福間真悟教授、柳田素子教授、波士頓大學的古村俊昌、哈佛大學的八木隆一郎、安富元彥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華盛頓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日本全國健康保險協會(協會健保)生活習慣病預防體檢和醫療處方數據(約560萬人份),發現糖尿病治療藥物SGLT2抑制劑對消瘦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防治效果會減弱。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上。

(供圖:京都大學)
糖尿病治療藥物「SGLT2抑制劑」能將多餘的糖分經尿液排出體外,其較好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效果已在各類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因此在此前的糖尿病治療藥物中被評價為具有突出效果的藥物。但森醫師通過臨床經驗,指出:「從作用機制來看,該藥物對日本人中較常見的消瘦型糖尿病患者有多大效果存疑,由此促成了本次研究」。
針對歐美糖尿病患者的大規模臨床試驗通常是以1萬~2萬人的規模開展的,其BMI平均值超過30,而針對BMI約25的標準體型和低於20的消瘦型的數據較少,因此此前針對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驗證並不充分。
研究團隊此次使用日本全國健康保險協會的數據庫,以數據庫為基礎儘可能再現實際臨床試驗的形式開展研究。他們將數據分為使用SGLT2抑制劑的組,和使用了日本約六成患者服用的DPP4抑制劑的組作為對照組,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採用目標試驗模擬法,在明確了驗證對象的前提下,嚴格定義合格標準的判定、治療分配(配對分組)及隨訪起始時間等,以模仿實際臨床試驗。
研究對象患者約28萬人,其中8萬5000人屬於非肥胖型糖尿病(BMI≤25)。在平均27.5個月的隨訪期中,有8000人(約3%)出現了心血管疾病(心梗、腦梗、心力耗竭、死亡),研究發現SGLT2抑制劑對心血管疾病預後改善效果因BMI不同而異。
具體來說,在BMI≥25的患者組中觀察到了心血管障礙減少約8%的效果,而在BMI較低的患者組中並沒有顯示出相同的效果。這一結果表明,BMI較低的糖尿病患者與BMI較高的患者相比,SGLT2抑制劑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預後改善效果可能較弱。
森醫師表示:「我們最擔心的是,僅看這項研究結果出現讓患者停止使用SGLT2的現象。論文提到以往常說DPP4抑制劑效果有限,此次的研究只能說明SGLT2抑制劑只有與其相同水平的效果。我們認為還需要更細緻地研究每一位患者的具體數據,追加考證,以確定藥物對誰有效、對誰無效。」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論文: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low-to-normal body mass index: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DOI:doi.org/10.1186/s12933-024-02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