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資訊學研究科副教授鈴木泰博和London Trusted Therapy的奧琳娜·愛德華茲博士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宣佈,於11月利用可觸覺感知的振動觸覺技術,啟動了一項將自然聲音和音樂中包含的低頻成分,轉化為向皮膚施加的振動和壓力刺激的臨床研究。
該技術利用了鈴木副教授提出的觸覺描述方法「觸譜」,將自然聲音和音樂中的低頻成分轉換成聲學數據(WAV和MP3格式),之後再利用相關技術以振動觸覺的形式傳遞到皮膚,有望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研究使用了受試者可在家中輕鬆使用的刺激面部皮膚的攜帶型面部振動設備。

供圖:名古屋大學
近年來,心理健康護理領域一直在尋求不依賴藥物的治療方法,利用非侵入性觸覺刺激的護理方法的開發備受期待。
研究團隊此前曾在2022年面向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癡呆症患者開展研究,通過連續1個月播放低頻聲波(40Hz),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記憶力和注意力。2024年,研究團隊通過模型小鼠證實,該方法對代謝、體力衰退及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
基於這些成果,本次臨床研究的目標是將觸覺刺激實際應用於進行心理保健。
在此次的臨床研究,研究團隊將評估自然音和音樂中的低頻成分轉化為振動觸覺是否可以改善睡眠質量和緩解心理症狀。尤其期待該方法作為不依賴藥物的非侵入性護理方式,對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研究的目標疾病對象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多動障礙和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等,評估項目包括睡眠質量和心理症狀的改善程度。
此次研究使用一款專為被試者在家中簡便自我護理而設計的攜帶型面部振動裝置。該裝置能夠將聲學數據轉化為振動,貼合面部皮膚,傳遞觸覺刺激。其工作原理是將自然聲音或音樂中的低頻成分以振動形式傳遞至皮膚。建議每天進行兩次,每次10到20分鐘的自我護理。
研究計劃招募有30名受試者(14名男性和16名女性)。臨床試驗由愛德華茲博士在倫敦主導進行。關於振動觸覺技術的安全性,已在以往的基礎研究中得到證實。
在名古屋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鈴木泰博副教授表示:「觸覺是自然界的共同語言,我們的研究目標是構建觸覺計算系統(既觸覺資訊化)」。
通過聲學(振動)使身體組織或細胞振動,可以對健康狀況產生積極作用。
在美容方面,通過將該設備貼合面部使用,還能凝結膠原蛋白(分子水平),提升面部輪廓、實現小臉效果。
此次研究還旨在用於依賴症的緩解護理、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應用,以及推動觸覺DX(數字化轉型)。該裝置使用電池,輕便便攜,因此也適合在災區等環境中使用。未來還計劃在烏克蘭敖德薩開展創傷治療相關的應用。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Biomolecules
論文:Unmodulated 40 Hz Stimula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ging: Improvements in Metabolism, Frail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Senescence-Accelerated Prone 10 Mice
DOI:10.3390/biom14091079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論文:The Effect of Deep Micro Vibrotactile Stimul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ld Dementia
DOI:10.3390/ijerph1907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