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名古屋大學:人類對蛇的恐懼來自蛇鱗?

2024年12月24日 生物醫藥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資訊學研究科的川合伸幸教授發現,人們看到蛇時本能地會感到恐懼,而這種恐懼的來源在於蛇的鱗片。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title

圖 對蛇的恐懼源自蛇鱗(供圖:名古屋大學)

據WHO統計,每年有8.1~13.8萬人死於蛇咬傷。除了人類和寄生蟲之外,蛇是致死人數最多的生物。

蛇自從靈長類動物在地球上出現以來就一直是靈長類的掠食者,從未見過蛇的猴子和幼兒能很快地識別出蛇的圖片,所以人們認為對蛇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不過,人們並不清楚蛇的哪一部分對猴子和人類構成了威脅。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對3隻從未見過真蛇的猴子進行了實驗,讓它們從9張動物照片中選擇1種不同的動物。研究人員對猴子從8隻蠑螈中選擇1條蛇和從8條蛇中選擇1隻蠑螈所需的時間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這3隻猴子都能更快地找到蛇。

這與之前蛇會比其他動物更早被發現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人員還發現,與身體和尾巴較長的蠑螈相比,蛇也能夠更快地被發現。

此外,通過影像處理將蛇的鱗片粘貼在實驗中使用的蠑螈照片上並要求猴子對其與蛇的照片進行比較後,2隻猴子在相同的時間内找到了蛇和有鱗片的蠑螈,而1隻猴子則更快地找到了有鱗片的蠑螈。事實上,蛇的照片沒有變化,而只是在蠑螈身上加上了鱗片,這種發現時間上的變化意味著動物對鱗片敏感。

大腦快速感知危險並不是按照順序通過視網膜將信號傳遞到大腦皮層,然後將其傳遞至作為恐懼中樞的杏仁核的,而是不經過大腦皮層,通過上丘-視丘枕直接從視網膜到達杏仁核。視丘枕含有對蛇的鱗片狀圖案做出反應的神經元,並會對蛇的照片做出反應,這表明視丘枕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皮層區域負責對蛇的感知工作。

這是因為在演化過程中,靈長類的祖先對作為數百萬年來唯一天敵——「蛇」的抵禦對策,為發現蛇身上特有的鱗片,靈長類演化出了自己的反應系統。

剛去世的漫畫家楳圖一雄的代表作《蛇女》一書的目錄頁面的背景佈滿了蛇鱗。在作品中,主人公的母親向女孩描述蛇女「全身長滿鱗片,嘴巴能張到耳朵,長著一張可怕的臉」。楳圖可能早就意識到了蛇鱗是人恐懼的根源。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論文:Japanese monkeys rapidly noticed snake-scale cladded salamanders, similar to detecting snakes
DOI:10.1038/s41598-024-7859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