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PCH症候群是一種主要發病於女童的、以小腦和橋腦的重度發育不全為特徵的神經發展障礙,雖然已知病因是X染色體上的CASK基因功能失落,但小腦神經細胞死亡的詳細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此外,目前尚不存在針對MICPCH症候群的有效治療方法。

研究示意圖(供圖:信州大學)
信州大學學術研究院醫學系教授田渕克彥等人的研究團隊發現,CASK缺失導致的小腦顆顆粒球變性是由細胞內JNK信號通路的過度激活及其伴隨的氧化壓力所引發。此外,在使用JNK抑制劑(JNK―IN―8)的實驗中,研究團隊確認了神經細胞死亡受到抑制和小鼠運動障礙得到了改善。因此,這表明JNK抑制劑可能成為MICPCH症候群中小腦變性的治療候選藥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Cells》上。
研究團隊聚焦於由CASK缺失激活的細胞死亡信號,嘗試確定治療靶點。具體而言,研究團隊在使CASK基因條件性缺失的小鼠來源小腦顆顆粒球(CG細胞)上實施RNA測序分析。結果顯示,JNK信號與氧化壓力相關基因的表達上升得到確認。通過投用JNK抑制劑,這些信號得到抑制,細胞死亡呈現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減少。此外,當對CASK缺失小鼠的小腦直接投用抑制劑後,小腦結構異常和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改善。
研究團隊表示今後將通過更長期的安全性評估、與其他JNK抑制劑的比較及靈長類模型驗證等途徑,在著眼於CASK以外的遺傳性小腦疾病應用的同時,探索其通往臨床應用的道路。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Cells
論文:Jun N-Terminal Kinase Inhibitor Suppresses CASK Deficiency-Induced Cerebellar Granular Cell Death in MICPCH Syndrome Model Mice
DOI:doi.org/10.3390/cells141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