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近畿大學成功從原為「雄性」的鱘體內採卵並實現孵化

2025年09月24日 生物醫藥

日本近畿大學副教授稻野俊直等人的研究團隊宣佈,成功將性別從雄性別轉換為雌性的西伯利亞鱘體內採卵,並實現孵化。該成果有望為魚子醬生產中原本非採卵對象的雄性鱘的有效利用提供助力。

title

由雄性轉為雌性的雄性鱘所產魚卵孵化出的鱘稚魚(供圖:近畿大學)

西伯利亞鱘是一種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的鱘,也是全球養殖量最大的鱘品種。研究團隊曾在2019年成功通過給雌雄混養的西伯利亞鱘餵食混入雌激素的飼料,將其性別全部轉化為雌性,並持續進行飼養。

2025年2月,研究團隊發現所飼養的鱘中有1尾已抱卵,對其進行DNA檢測後確認,該個體原本為雄性,後轉為雌性。2025年4月,團隊成功從這尾鱘體內採得約6萬8000粒卵(1050克),並用另一尾西伯利亞鱘的精子為這些魚卵受精,5天後確認卵已孵化。

對孵化出的個體進行DNA檢測後發現,所有個體均為雄性。由雄性轉為雌性的雄性鱘與普通雄性鱘繁育的後代,理論上就被預測應全為雄性,而此次實驗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成功證實了這一遺傳學理論。這些孵化出的雄性西伯利亞鱘通過轉為雌性,同樣具備產卵潛力。

稻野副教授表示:「我們成功實證了若能將雄性鱘的性別轉換為雌性,就有望採卵並生產魚子醬。」

今後,研究團隊還將以「開發能讓所有個體自卵開始到孵化時即成為雌性的技術」為目標,推進能進一步提高魚子醬生產效率的研究。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2025/9/9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