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熊本大學闡明精子在子宮內游動的機制,有望推動男性不育症分子診斷方法及避孕劑研發

2025年10月20日 生物醫藥

熊本大學和大阪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闡明瞭精子為了與卵子相遇而從子宮向輸卵管移動的機制——精子蛋白質會與子宮和輸卵管連接處的某種物質結合在一起而移動。受精過程離不開精子的游動。此次的研究成果,有望推動不育症診斷及避孕劑的研發。

title

正常小鼠的精子㊧會從子宮向輸卵管移動,但特定蛋白質「GALNTL5」無法發揮作用的精子㊨則未能發生移動(供圖:熊本大學)

精子進入子宮內後,會從子宮經輸卵管游動向卵子所在的輸卵管壺腹部。要與卵子相遇,精子就必須通過子宮與輸卵管的連接處,但具體怎麼通過的此前一直未能明確。

研究團隊對與受精相關的基因進行了全面調查,注意到了蛋白質「GALNTL5」。研究證實,無法產生這種物質的雄性小鼠會出現不育症狀。觀察發現,這類小鼠的精子沒有從子宮向輸卵管移動。GALNTL5與子宮和輸卵管連接處的一種糖類物質發生了結合。研究認為,這種結合對於精子從子宮向輸卵管的移動具有重要作用。

在日本,約有四分之一的夫婦曾接受過不育檢查或治療,其中半數病例的不育原因被認為與男性有關,但約4至5成男性不育病例的原因不明。

既往研究多聚焦於精子生成數量不足或游動能力異常等問題。主導研究的熊本大學的野田大地副教授強調了此次研究的創新意義:「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揭示了精子在體內與卵子相遇的機制。」

通過檢測此次發現的蛋白質,有望實現對不育症的診斷。如果能人工抑制蛋白質與糖類的結合,還將推動避孕劑的研發。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2025/9/30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GALNTL5 binds GalNAc and is required for migration through the uterotubal junction and sperm-zona pellucida binding
DOI:10.1038/s41467-025-63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