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東京農工大明確鞍掛大豆雙色花紋的形成機制,發現槲皮素介導的基因表現調控

2025年11月28日 生物醫藥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研究生院聯合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研究當時)的山梨裏步、農學研究院生物控制科學部門的福原敏行教授、森山裕充教授、工學研究院生命機能科學部門的津川裕司教授,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的小岩尚志教授(東京農工大學研究生院全球創新研究院特任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解明瞭鞍掛大豆雙色花紋的形成機制。該團隊全球首次證實,作為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類黃酮——尤其是槲皮素,能夠調控通過RNA干擾實現的基因表現調控。這一成果有望應用於花卉果實的顏色調控、蔬菜果實中類黃酮及花青素含量的調節等。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title

圖1:本研究所用的大豆品種(根據《The Plant Journal》, (2025), 124, e70522 論文改繪)

栽培大豆的品種按種皮顏色可大致分為三類:黃色(無色)、黃黑雙色(鞍掛)和黑色。豆腐、味噌、納豆等豆製品所用的大豆為黃色品種,其代表性品種為「豔麗」大豆。黑色大豆的代表性品種是作為丹波黑豆而聞名的丹波黑。而具有「豆臍」周邊呈黑色,外緣部為黃色的雙色花紋種皮的品種為「鞍掛」。其黑色部碎形似搭在馬背上的馬鞍,故得此名。

被認為大豆野生種或祖先種的豆類均為黑色種皮,因此在種皮顏色方面,黑色品種被視為野生型,黃色品種則被視為種皮顏色方面的變異體。

在黃色品種的種皮中,RNA干擾導致CHS(查爾酮合成酶)基因轉錄產生的mRNA被分解,基因表現受到抑制(PTGS:轉錄後基因沉默),類黃酮生物合成的初期中間體——查爾酮的生物合成受到阻礙,進而使種皮呈現黑色的花青素無法生物合成,形成黃色種皮。當RNA干擾受到阻礙時,僅有種皮會局部呈現黑色。

關於「鞍掛」品種,此前已有研究報告指出其黃色部分因RNA干擾導致花青素生物合成受到抑制,但RNA干擾的誘導區域為何僅限於種皮外緣部,尚未得到解明。

研究團隊著眼於RNA干擾誘導所必需的酶Dicer,以及先行研究中發現的可能抑制該酶活性的類黃酮,提出了「未成熟種子‘豆臍’周邊區域特異性抑制Dicer(DCL4)酶活性」的假設,並開展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信濃鞍掛未成熟種皮中,Dicer(DCL4)活性僅在成熟後會變為黃色(無色)的外緣區域被檢出,在成熟後會變為黑色的「豆臍」周邊區域未被檢出。

另一方面,在未成熟種皮中,包含類黃酮在內的酚類化合物特異性地蓄積在會變為黑色的「豆臍」周邊區域。此外,對這些類黃酮中蓄積量較多的表兒茶素、槲皮素、槲皮素糖苷的Dicer活性抑制能力進行比較後發現,槲皮素會抑制Dicer活性。進一步研究表明,在信濃鞍掛和丹波黑中,連接母體組織與未成熟種子的珠柄部位有大量類黃酮蓄積,而在豔麗中未見類黃酮蓄積。

這些結果表明,從母體組織經由珠柄輸送的槲皮素等花黃素苷元會在未成熟種皮的「豆臍」周邊蓄積,並通過抑制DCL4的酶活性(雙鏈RNA切割活性)使RNA干擾受阻,進而導致花青素蓄積並呈現黑色

此外,當RNA干擾受阻時,類黃酮的生物合成便會重啟,更多的花黃素苷元得以蓄積,使RNA干擾的阻礙(即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得以維持。

另一方面,未成熟種皮的外緣部遠離珠柄,從母體輸送來的花黃素苷元較少,DCL4的活性(RNA干擾)得以維持,花青素無法蓄積並呈現出黃色(無色)。研究認為,這種由Dicer DCL4與花黃素苷元(槲皮素)介導的前饋控制機制導致了鞍掛豆雙色花紋的形成。

本次研究全球首次揭示了植物次生代謝產物——類黃酮(尤其是槲皮素)會調節RNA干擾介導的基因表現控制。同時查明,這一機制催生了有用的農業表徵和種子的鞍掛花紋。

在黃色大豆品種中,因病毒感染及低溫等脅迫導致種皮中的RNA干擾受阻,花青素發生局部蓄積,進而造成大豆品質下降的現象已成為農業上的重大問題。而本次研究成果有望為維持大豆的品質穩定作出貢獻。此外,該成果還可應用於花卉果實的顏色調節,以及蔬菜果實中類黃酮與花青素含量的調節等。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The Plant Journal
論文:Inhibition of DCL4 activity by maternally supplied flavonoid aglycons induces a bicolor pattern in the saddle soybean seed coat
DOI:dx.doi.org/10.1111/tpj.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