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蠶種祭話今昔(下)牽動朝野千年的一根蠶絲

2020年11月18日 文化歷史

公元195年,秦始皇第12代傳人「功滿王」東渡日本,向當時的仲哀天皇獻上了珍貴的蠶種,由此拉開了日本養蠶絲織業的序幕。位於山口縣下關市長府宮内町的忌宮神社被認爲是「功滿王」獻上蠶種之地。因此,每年3月28日,忌宮神社都會舉辦一場規模盛大的「蠶種祭」,以此來紀念蠶種東渡及養蠶業對日本的貢獻。作者有幸於2016年親臨現場,考察了祭典活動。

當代織女

位屬山口縣下關市的忌宮神社作爲日本最初迎來蠶種之地的象徵,在日本養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昭和8年(1933年),當地政府和養蠶織錦行業、工商業各界與關注地方隊形變換的鄉紳、知名人士、教育界、文化界聯手,發出了以史爲鑑、振興風土、傳承文化、光大傳統、共建蠶種發源紀念碑的呼籲。不久,他們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積極回應,徵集的捐款數額超出了原定設想目標的一倍。於是,他們選取一塊曾經用於建造歷史名城大阪城的巨石,打造出了「蠶種渡來之地」壯觀石碑,樹立在忌宮神社,並將春暖花開的3月28日指定爲紀念蠶種東渡的祭日,通稱「蠶種祭」,每年都在紀念碑前舉行祭祀活動,以傳世代。

title

忌宮神社内的「蠶種渡來之地」石碑

石碑成爲當地的一道特有風景,同時也凝聚了古往今來上下求索的墮胎。人們的嚮往和追求無形之中孕育出一份心聲:編織源遠流長的精神之絆,鏈結廣泛深入的聯動。於是,忌宮神社的老主管便統領人們將美好的祝願化作現實,這就是集世代民衆同心參與的「蠶種祭」

1980年3月28日,首屆祭祀活動開始起動。他們在石碑前栽下三棵桑樹,還從附近的村落請出依然遵循古時習俗,使用千年傳代的梭織機織布染色的農婦現場表演。現在,自祭祀之初便參加表演的兩代織女都已作古,她們的弟子、六十幾歲的堀裕惠女士繼承了這一事業,每年的3月28日都在祭祀場地進行義務表演。

title

蠶種祭現場

title

蠶種祭奠上的「重頭戲」——再現古老的傳統梭織機以及古代紡織情景

title

展示用古老的傳統梭織機織出的絲綢布料

title

供奉給蠶神的祭物

title

招待參加蠶種祭到場人員的特製蠶繭形糕餅和桑葉形茶具

皇室與養蠶

在石碑近旁的寶藏殿内,我發現了一件珍貴的收藏品:貞明皇后親手養育的蠶繭。

title

貞明皇后養育的蠶繭

貞明皇后(1884年7月25日~1951年5月17日)是當今上皇的曾祖母,大正天皇之妻。「貞明」二字出典《易經》, 「日月道貞明」。貞明皇后人如其名,精誠祈求和平,終生關注並親自參與養蠶等傳統婦德活動,並且真切地爲慘遭戰爭之苦的百姓而痛心疾首。

日本皇室與養蠶業淵源極深。《日本書紀》中明確記載:雄略天皇引導皇后「採桑養蠶」。也有日本史學家指出,由皇后主持參與的祭祀養蠶儀式始於8世紀初的日本皇宮。而後雖出現了斷續,當今皇室每年都要舉行的祭蠶和養蠶的各項儀式則開啓於明治時期,明治天皇的皇后、昭憲皇太后是近代以來第一位主持該儀式的日本皇后。

title

香淳皇后養蠶情景

明治維新前後,絲綢布料是日本最主要的對外出口商品,養蠶絲織業一度佔據了日本出口貿易的頭鰲。爲了鼓勵養蠶絲織業的隊形變換,日本皇室決定效仿中國,每年舉行鼓勵男耕女織的儀典,祭蠶和養蠶的各項儀式由此復甦綻彩。自此,歷代皇后開始「親蠶」,親自參與從養蠶到收穫蠶繭後的抽絲等全套程序,還參與蠶絲針織衣的設計與應用。比如製成藝術品等贈給外國貴賓,修補日本世傳重要文物等等。昭和時代後期,曾一度出現停止皇室飼養名爲小石丸的日本本土品種的說法,由於當時的皇后、當今的上皇后美智子的堅持,不僅小石丸蠶品種得以傳承,祭桑和養蠶等儀式也得以完善延續。

title

當今上皇后養蠶情景

title

記錄當今上皇后養蠶的書籍及書仲介紹的養蠶日程

title title title

使用小石丸蠶製作的織錦用來開墾正倉院的文物

明仁天皇在位期間,美智子皇后在紅葉山養蠶所飼養着約12~15萬條蠶。這些蠶所生產的生絲被用於開墾自8世紀以來皇室在奈良正倉院保存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2014年,日本在巴黎舉辦了一場名爲「蠶絆——皇室養蠶與古代絲錦以及日法絲綢布料交流」的展會,介紹了皇后的養蠶成果以及日本的養蠶制絲歷史文化。該展會的紀念文集中,開門見山的指出:養蠶的發祥地源於中國。

今年5月26日,雅子皇后接過了美知子上皇后的事業,開始了新任皇后的「始蠶」事業。愛子公主製作的蠶桑手工也在電視上得以披露。6月18日NHK教育臺和6月21日日本電視臺重播了新皇后母子的蠶桑之情,坐在電視旁的我便拍下了幾張相關照片。

title

雅子皇后養蠶情景

title

愛子公主在觀察蠶的成長情況

title

電視畫面中的圖片爲愛子公主拍攝的蠶桑繡球手工

蠶絲的現代應用

日本民間的養蠶和織染技術可以追溯到3世紀。爾後,在東渡日本的大陸技工的指導下,養蠶絲織業不斷地隊形變換起來。近代以後,隨着規模化養殖的普及及科技的隊形變換,日本已很少看到傳統的人工養蠶了。但在先進技術的支援下,除了傳統的紡織業,蠶繭有了更大的應用空間,活躍在化妝品、食品、醫藥等多個領域。代表性商品有蠶絲面膜、橫濱絲滑杏仁朱古力等。

當今世界,除了日本和中國,還有印度、泰國等五十多個國家還或多或少地延續着養蠶事業。其中,有八個國家的產絲量總和佔全世界比例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分別是中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巴西、越南和北韓。其中生產量最多的是中國。

養蠶業源遠流長,然而隨着時代進步,機械化的普及,傳統的養蠶業越來越難保持可持續性隊形變換。這是一大課題,也是傳承蠶桑文化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希望始於蠶桑的智慧燃升一帶一路,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圖。(全文完)

注:本文首發於2020年11月6日《人民中國》,經作者修改後重發於「客觀日本」。

文/圖片:王敏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