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爵士樂迷大概都聽說過Blue Note——Blue Note Jazz Club,1981年創立於紐約,是紐約最受歡迎的爵士俱樂部之一。這裏長期活躍着衆多爵士樂大師,作爲國際最知名的頂級爵士音樂現場表演機構、爵士樂迷心目中的聖地,不少人會嚮往在Blue Note享受一場高品質的音樂消費幸福感。
大約在2015年前後,筆者在爲一位來名古屋考察Blue Note的中國客人擔任翻譯時得知,全世界只有3家Blue Note賦權店,除了意大利的樹蘭店,其它兩家分別在東京和名古屋,它們都分別是所在城市的地標之一。
Blue Note 名古屋(照片提供者:NOKI)
日本戰後受到美國佔領軍帶來的美國音樂的影響,爵士樂逐步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爵士樂隊、大學生樂隊、銅管樂隊、全國各地每年不同形式的爵士樂節……,幾十年後的日本成爲亞洲爵士文化最豐盛、爵士樂土壤最豐厚的國家,Blue Note在日本有了願意花時間金錢觀看爵士樂演出的穩定消費群體。
世界各地Blue Notes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高密度的舉辦頂級爵士樂大師演出。來自紐約總部的著名音樂家的表演不僅讓當地爵士樂迷們現場欣賞國際殿堂級的爵士樂,音樂會的收益也爲總部貢獻高額利潤。
一位名古屋會員這樣描述他和妻子在Blue Note音樂會的情景:「我們沿着樓梯走入地下,入座後點一瓶便宜的酒,要一些馬鈴薯條,等候演出開始。以愉悅的情緒聽着美妙的音樂,與藝術家們的距離近得可以聽到他們的呼吸。演出結束後,我們再去一兩個酒吧,談論看演出的感想。這就是我們夫婦一年中的幾個略微奢侈的夜生活。」
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衝擊了所有的音樂設施,名古屋Blue Note在2020年5月因防止傳染而暫時休業。在人們期待着音樂廳的燈光重新點亮的時候,媒體報導了名古屋Blue Note停業的消息。「殿堂級爵士樂大師定期來名古屋將成爲過去!」每一個爵士樂愛好者都難以置信,「那是一個令人崇拜的音樂家們演出的地方。頂級大師的陣容帶給我們無比的享受。想到從此再也聽不到這些優秀音樂家的現場表演就會悲從心起。」爵士樂之外,名古屋Blue Note也有諸如搖滾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夏威夷音樂等音樂會,這個著名的音樂俱樂部的永久停業讓職業音樂家和愛好者們無不爲之惋惜。
爵士樂咖啡屋的黃金時代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日本爵士樂的黃金時代,福斯化爵士樂消費場所是爵士咖啡屋,文化人和藝術家一直是咖啡屋的常客。日本的村上春樹、大江健三郎等一些文化名人就是從那些在爵士樂咖啡屋裏悠閒地聽着爵士樂的客人中誕生的。
在都市的市中地區以及大學區密佈着很多爵士咖啡屋,「爆炸性的音量、幽暗的室内、煙繚繞的空氣、禁止說話」是當時爵士咖啡屋的主要特徵。對於那些在60年代和70年代度過青春的人來說,即使沒有真正去過爵士咖啡屋的人,也會印刻着「具有爆炸性音響的爵士咖啡屋」的印象。由於數量衆多,爵士咖啡屋也是當時日常地景的一部分。
隨着爵士樂的普及和高品質音響設備進入普通消費者家庭而產生變化,爵士咖啡屋的熱度逐漸消退,它已經從聽爵士樂訓練耳朵和提高感受力的特別場所變成了可以和朋友網路聊天系統、與店主交流和放鬆的地方。
傳說中的爵士樂咖啡屋
爵士樂咖啡屋在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中,已經從張揚着存在感的場所變成了爲數不多的深藏在城市某處的獨特咖啡屋。名古屋市内有一家「青貓爵士樂咖啡屋」(青貓ジャズ喫茶),網上除了營業時間和所在位址之外,沒有其它資訊,也沒有任何廣告宣傳。但是,在客人的口碑和SNS的傳播中,時常會有來自東京、沖繩等外地客人的專程造訪。筆者前不久跟着一位喜歡爵士樂的年輕人走進了「青貓」。
「青貓爵士樂咖啡屋」地處名古屋市東部邊緣名爲「藤丘」的地方,這裏是橫穿名古屋市最繁華地段的「東山線」捷運的終點站,是市中心和周邊衛星市鎮之間的交通樞紐。在離捷運站「藤丘」步行約5分鐘的一個僻靜街區,道路旁的一幢建築的地下部分就是‘青貓’。如果不特別留意,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推開沉重的鐵門,迎面撲來舒緩的旋律,正對着門口的吧檯裏面站着店主。昏暗的燈光下看不清他的模樣,只聽見低沉的語調招呼客人隨意就坐。無造作的水泥牆,裸露地排列在屋頂的管道,室内沒有奢華的飾物,只有音響、燈光設備、桌椅和音質厚重的音樂。落坐之後如同置身於音樂演奏會。客人不多,彼此隔着幾個座位,或是一個人,或是一對男女,多數時間都是默默地聽着音樂。
店主語速很慢,沉默寡言得讓人有些緊張。我一邊喝咖啡,喫蛋糕,一邊聽着音樂。沒有事先預約採訪,只好伺機跟店主攀談。好在沒什麼客人,聽說了我的來意,店主淡淡地談起開咖啡屋的經歷。
站在吧檯裏面的店主(右)
14年前因不滿意當時的工作辭職,但他並沒有想好接下來幹什麼。多年愛好收集的近4000張爵士樂CD成爲開咖啡屋的理由。但他對經營一竅不通,甚至不會給咖啡定價,只是想着打造一個自己願意聽爵士樂的空間,室内設計和音響設備都按照他個人的喜好以及有限的財力完成。咖啡屋經營利潤很少,投入了高質量音響設備的爵士樂咖啡屋的生意幾乎是勉強維持。但每天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陪熱追蹤愛音樂而來的客人,對於這份沒有壓力的工作,因爲真心喜歡而堅持下來。
地理位置選擇‘藤丘’是因爲這個地域有很多學生,還有很多工作頻繁調動的通勤族,每年大量的人員流動帶來了新客人。通常的咖啡屋重視回頭客消費羣,他則注重客人帶來的新鮮的感覺。另一個理由是找到了這個建築物的地下層,覺得魅力十足。他不屑於那種明亮華麗、引人注目的氛圍,理想的風格是幽暗、詭異、脫離正統的感覺。
專注聽音樂的空間
吧檯的一角有一摞筆電,裏面是客人的留言和繪畫。店主說:開業的時候,一位客人建議說,如果能準備一個筆電給客人隨意寫寫畫畫,客人會很高興的。這些筆電就是那位客人留下的。這裏離藝術大學很近,擅長繪畫的年輕人畫的畫非常有趣,其他客人能夠分享筆電裏的作品恐怕也是這裏的魅力之一。
翻開筆電,可以從每一位留言者的獨白中感受他們的世界:或是短短一句,或是滿滿一頁,或是瞎寫亂畫,或是精心描繪……,在每一段字句和繪畫中,你都能從中品味和想像出這位客人的一種心境、一段浪漫和一個夢想。
多數人寫了他們第一次來到青貓的機緣:在朋友的推薦下帶着新奇而來;終於有機會旅遊來實地體驗,實施多年的願望;跟隨同學、戀人、配偶、兒女、父母而來。他們的感想各式各樣,「非常酷的室内氛圍,可口咖啡、甜品和速食,內心得到安寧的空間時間……」,「是值得與親密同伴分享的地方」。常來這裏的大學生畢業去了遠方,他們會懷念這裏的溫馨和美味,出差旅遊到了名古屋,他們會舊地重訪。在外地工作的名古屋人回老家的日程裏有再訪青貓。
選出幾個張頁與讀者分享。
一對情侶分別在左右兩邊寫下了他們與青貓結緣的愛情故事。
一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裏,特意在一個月前寫了留言的下方報告「我們又來了」。
下面是一對夫婦留下的文字和繪畫。
一對戀人寫下了他們對未來的夢想和願望。
客人中並不都是充滿愉悅和期待,也有身心疲憊的主婦。
「我來到這裏是想把這點時間作爲對自己的獎勵。每天都是工作+家務+育兒=地獄般的圖畫。我太累了,晚上9點前就睡了,所以不能常來。但當我來到這裏,就能獲得音樂的滋潤,我真希望能夠每週來一次....。」
「我第一次來到早就嚮往的地方。由於帶孩子和應付丈夫的壓力,我快要爆炸了,所以我從家裏衝出來跑到這裏。這個特別的空間和爵士樂曲給我很大的撫慰。我回家後會盡力而爲! 老實說,我還沒能盡情咀嚼各種感動,把它留着下次慢慢品味。」
一組文圖並茂的輕鬆留言。
有一頁是韓國語,經翻譯軟體譯出,不知道是否正確表達了這對戀人在青貓留下的足跡。
除了文字之外,還有不少繪畫。因爲店名,顧客們畫了各種貓,店主說,他並不是喜歡貓,而是喜歡一位詩人,「青貓」取自於詩人作品的題名。
上圖中間這幅畫的反面被另外的顧客畫了一個動物背影,當看懂了它的意思後不禁笑起來。
根據店内的狀況,店主會隨時調整音量或變換樂曲風格。他說最適度的音量是既不影響客人的淺聲交談,又不會讓談話内容被其它客人聽見。如果進來一對男女,不久會聽到一曲充滿柔情的歌;如果有一位資深爵士樂迷,他也會聽到最偏愛的樂隊演奏。也有客人點播,但非常精通爵士樂的人不多,他們多半是抽象的描述,例如,舒緩的鋼琴曲或節奏感很強的有刺激感的吉他曲,有時店主會向客人推薦他們從未聽過的爵士樂。
專注於音樂或打盹的客人
青貓的爵士樂是接近古典樂的風格。想跟店主說話的人會坐到吧檯;想專注於音樂的人會坐到只有座椅的地方;想悄聲說話的人會坐到音樂聲音略小的拐角席位;想打盹的人會找到昏暗的位置。音樂會般的音量、看不清周圍的朦朧亮光、適度的距離,爲每一位顧客營造出能夠放鬆的私密感空間。
吧檯對面是離音源稍遠的空間
店主說,他的經營沒有執意恪守,也沒有銳意改進。14年來播放的CD和飲餐菜單都沒有改變過,室内布置也與14年前一樣。讓客人有一個喜歡的地方,聽着喜歡的音樂,品着可口的咖啡茶點,喫着簡單美味的套餐,就這樣感受生活的美妙。
夜幕中的青貓顯出另一個情緒表達。我不懂爵士樂,卻也有一些內心深處的觸動,它不僅來自筆電的内容,也來自被放鬆的治癒感。我想有機會帶朋友再來。
文 / 圖(除特別標註外)歐陽蔚怡
編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