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當中國的九尾狐逃到日本之後

2021年02月25日 文化歷史

九尾壽司的故事

1991年春天,我每週從東京赴靜岡縣的日本大學去講一次課,都會乘新幹線列車到三島車站。一次,在車站小店裏擺放的盒飯中,我突然發現上面印有一個色彩亮麗,滑稽可愛的狐狸圖案。這不就是長着九條尾巴,金毛白麪的狐狸嗎?再看看包裝上,赫然印着「九尾壽司」四個大字。我當時真是喫驚不小,也立刻就聯想起了中國傳說中的「九尾狐」。如果此九尾狐和彼九尾狐真要是有關聯的話,那爲何在日本就能堂而皇之地把它印在車站的盒飯包裝上呢?

title

1991年筆者偶然發現的「九尾壽司」包裝紙

在中國,九尾狐變成正妹禍國殃民,這一印象揮之不去。這多半得歸功於成書於明朝後期的小說《封神演義》。《封神演義》透過貫穿其中的無數引人入勝的故事,描繪了中國古代商朝滅亡和周朝興起的這一歷史時期。就在商朝覆滅之際,九尾狐離開了所附體的正妹妲己而逃之夭夭。幾百年後,九尾狐再次化身爲正妹褒姒而魅惑周幽王。因此,九尾狐就像過街老鼠一樣,是人人喊打的形象。

我當即給生產盒飯的廠家打電話術,請教了九尾狐的出典。廠家回答我說:「雖說大家都知道九尾狐前生的惡行,但至少她返璞歸真的清純形象令人嚮往」。據該廠商稱,除了「九尾壽司」之外,還有「九尾沙鍋飯」和「九尾大名套餐」等各種以九尾狐冠名的食品在出售。爲此,我還特意前往東京車站八重洲地下商業街的專賣店,果然看到了那印着可愛狐狸標誌的各種便當。

中國人把九尾狐當成妖魔鬼怪來對待,而日本人卻能包容她,這種差異到底說明了什麼?又根源於哪裏?我想,在中日文化的差異中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於是,我開始考察日本的各種文獻,從中發現了有關於九尾狐赴日的記載:

與阿倍仲麻呂齊名並稱爲才子的吉備真備於717年來唐,734年歸國,752—753年又再次來到唐朝。九尾狐就是在他第一次歸國時同船進入日本的。當吉備真備的船在離開唐朝行至第三天時,船艙裏突然冒出個芳齡十六、七歲的正妹。她自稱是唐玄宗大臣司馬元修的女兒,因爲對日本的風物懷有濃厚的興趣而偷偷跑出來,並堅決表示如果不帶她一同回日本,她立刻就跳海自殺。而此時,船已順風順水田離開唐朝國土很遠了。於是,吉備真備決意成全她。但是,當船駛入博多港的時候,這女子卻突然不知去向。此時距九尾狐狸精魅惑商紂王已經過去了1800多年,距其耍弄周幽王時代算來也有1500多年了。

這九尾狐來到日本後依然舊習不改,化身成爲平安時代著名的正妹玉藻前,深得鳥羽太上皇的寵愛,但後來被法師窺破落荒而逃。

日本九尾狐的傳說

日本文獻中可考的有關九尾狐的記載應當首推成書於1444年(文安元年、室町時代)的字典《下學集》(作者不詳)。該文獻全文使用漢文,在解釋詞彙的同時也對詞源作了言簡意賅的追溯。在該文獻中就介紹了有關九尾狐的傳奇故事:九尾狐先是在天竺耶竭國(今印度)化身爲斑石太子的妃子華陽,而後就輾轉來到了中國,如前文所述,弄得國無寧日,便跨海東赴日本,結果在日本又上演了一出她的拿手好戲——化身爲正妹「玉藻前」,繼續操作着「狐妖惑主」的日本版。

其實,歷史上真有「玉藻前」,不過那是鳥羽太上皇的嬪妃得子(其封號爲「美福門院」)。根據各種文獻記載,鳥羽太上皇病重,是安倍晴明(921—1005年)作法把附在玉藻前身上的九尾狐給逼了出來。歌謠《殺生石》是這樣描述的:九尾狐化爲一股青煙霧飛向東方,最終變成了一塊奇形怪狀的大石頭橫亙在櫪木縣的那須曠野中。但這石頭仍然具有妖氣,會傷害從其旁邊經過的行人,所以才被稱爲「殺生石」。

在南北朝時期,會津慶德寺的開山主持、法號玄翁(又名源翁,1329—1400年)的曹洞宗和尚雲遊至那須曠野,在殺生石前誦經,安撫了九尾狐的靈魂。至此,給印度、中國、日本三國都帶來過無數災難的九尾狐終於得到了安息。

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於公元1368—1394年在位)爲了表彰玄翁和尚而贈米千石。後小松天皇(於公元1382—1412年在位)也賜予玄翁和尚「能照法王禪師」的封號。如今,人們在那須曠野依然能看到「殺生石」,那裏早已成爲婦孺皆知的觀光景點。就連松尾煮食蕉(公元1644—1694年)都曾經專程前往那須曠野,於遊記《奧之細道》中寫道:

熱泉之出山陰,

有石名殺生,

毒氣氤氜猶不絕。

往來嫣飛蜂蝶類,

屍骸層疊幾蔽地。

煮食蕉還在該處立了詩碑,詩曰:石上唯雲飛遁急。想必煮食蕉早就以他那徘句詩人特有的「恬淡閒寂」之心包容了已與這荒山野嶺溶爲一體的九尾狐了吧。

就算生前作惡多端,在其死後仍然要對其施以慈悲之心。這裏所體現出的日本人對死者不再窮追猛打的文化特徵。

總之,從室町時代(中國的明朝初期)開始,有關九尾狐的傳說在日本各地逐漸流傳開來,最終變得家喻戶曉。那時歌謠盛行,九尾狐則成爲了絕妙的創作體裁。歌謠《殺生石》就產生於這一時期,是日吉安清(1382—1458年)的晚年名作。此後,又陸續有人創作了小說《玉藻記》和《玉藻前》。

到了江戶時代,九尾狐越來越受到人們矚目。市面上陸續出現了故事書《玉藻前三國傳記》、插圖故事書《繪本三國妖婦傳》、淨留璃腳本《玉藻前曦袂》、歌舞伎腳本《三國妖婦傳》等20餘種以有關九尾狐傳說作爲創作題材的文藝作品。

作家式亭三馬(1776—1822年)創作了《玉藻前三國傳記》,搬到舞臺作爲淨留璃(木偶劇)來表演。在採用歌舞伎形式來表演時,則改稱爲《玉藻前曦袂》。

到了江戶末期,九尾狐在中國傳說中那般妖魅惡毒的恐怖感覺在日本各類文藝作品中已大爲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古靈精怪的形象,併爲普通民衆所接受。

而後,歷代日本民衆對九尾狐的憐憫心情倍加遞進,九尾狐的故事也應運發生了多方位的演變,但它們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淡化了中國式的妖魔化,重點描繪傳奇色彩,九尾狐成爲福斯化的亮點。

title

筆者收藏的九尾狐戲票

大概中國人會感到詫異,爲什麼在中國以陰險狠毒的面貌出現的九尾狐「逃亡」日本以後,能夠堂而皇之地現身於便當的包裝紙上呢?

這與日本的生死觀關聯緊密。因爲懼怕亡靈加害世人,也爲了減輕死者生前罪孽的重負,便於死後返璞歸真,重新做人——日本人從古至今都要爲死者特約和尚唸佛鎮魂,這是生者不念前惡,死者迴歸純潔無暇的赤子初心的唯一通路。這種經由佛法改變死者身份的習俗也是寺院遍佈日本大街小巷的原由,更是葬禮要在寺廟舉辦的潛在程式。因此,九尾狐不光輝的形象可以在日本得以脫胎換骨,再次演化爲清純少女。

不言而喻,便當店老闆選取了九尾狐迴歸純真的最後定位,將生意興隆的希望寄予淨化連串裝置後的少女品味了。相信佛法超度能量的日本人也無瑕計較前世之嫌,自然應順了美味便當的生活現實了。

文/圖片:王敏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