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4日清明,這天,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也是人們祭祀先祖,緬懷逝去的親人們的節日。日本雖然也保留了二十四節氣,但是不過清明節。日本人祭祀先祖是每年八月份的盂蘭盆節。
每年4月份幾乎沒有任何祭祀活動的日本,今年4月3日至4月5日,日本的佛教界有一場大型活動。以世界遺產法隆寺爲首,與聖德太子有淵源的各大寺院爲聖德太子舉行了1400回忌法要。因爲此法要每100年才舉行一次,所以又稱之爲遠年忌法要。
4月3日,在日本全國三十三所寺院内,書道家們向神靈敬獻了自己的書法作品(日語稱之爲「奉納揮毫」)。4月3日至5日,古都奈良的東大寺、興福寺等名寺的僧侶唸經祭奠聖德太子。三天的祭祀活動不僅日本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一部分活動内容還被直播在網際網路上。
聖德太子像(圖片出處:manareki.com/syotokutaisi)
聖德太子,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之所以家喻戶曉,不僅僅是因爲舊一萬日幣上的人物肖像是他,說他是日本文化的奠基人也不爲過。但是,中國的讀者知道聖德太子或瞭解聖德太子的人甚少。聖德太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爲何在日本這麼受老百姓尊崇呢?
舊一萬日幣上的聖德太子像(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聖德太子是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574年~622年)的日本歷史人物,原名叫廄戶豐聰耳,諡號聖德太子。據日本史書《日本書紀》的記載,聖德太子是日本第三十一代天皇、用明天皇的二皇子。自幼聰明好學,跟高麗僧人慧慈學習佛教,跟五經博士覺哿學習儒教經典。佛教是六世紀中葉,在第二十九代天皇(欽明天皇)的時代傳到日本的。但是,佛教傳到日本後,朝廷中分爲兩派,以物部守屋爲首的「廢佛派」大臣反對,以蘇我馬子爲首的「受容派」大臣支援。聖德太子站隊支援派。
針對是否接受佛教,兩派發生了戰爭,聖德太子率兵打敗了廢佛派大臣物部守屋,使佛教得以在日本被接納。聖德太子不僅支援佛教的傳入,在以後的歲月裏還親自講經,興建寺院,塑造佛像,爲佛教的經典寫註釋,爲佛教在日本的傳播花費了心血。被稱爲《三經義疏》的佛教經典《法華經義疏》、《勝鬘經義疏》、《維摩經義疏》相傳就是聖德太子所著的。所以,聖德太子逝後被認爲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成了被信仰的物件。鑑於聖德太子對日本佛教的貢獻,日本佛教的各個宗派都信奉聖德太子。
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日本第一位女性天皇)即位時,年僅二十歲的聖德太子被立爲皇太子,推古天皇把政事全部交由聖德太子處理。在此期間,聖德太子的一系列政治舉措奠定了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首先是派遣隋使到中國學習大陸文化;其次是改革官僚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階;第三是制定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十七條憲法。
遣隋使的派遣,不僅學習了當時的先進國家——隋的政治、文化、社會制度等,也爲日本開啟國門學習借鑑他國文化開闢了先河。官位十二階制定以前,日本的官僚體制是世襲制,官位十二階制定後,根據才能、對朝廷(或者說對天皇)的貢獻等封官加爵,此舉對内強化了天皇的權力,對外彰顯了日本是一個擁有國際通用的禮制,有序國家。而十七條憲法的制定,不僅制定了以天皇爲中心的朝廷新秩序,也爲日後的「律令制」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八世紀時,有關聖德太子的繪畫、雕刻等就已經出現。換言之,在日本,「聖德太子信仰」在太子逝去不到百年時就已經產生了。公元917年編纂的《聖德太子傳歷》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夏四月,天皇不豫(天皇指聖德太子之父用明天皇),太子不解衣帶日夜侍病。天皇一飯太子一飯,天皇再飯太子再飯,擎香爐祈請。基於此句,世間出現了有名的「孝養太子像」,所以,日本安置「孝養太子像」的寺院不少。「孝養太子像」隨着時代的推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聖德太子身着的御袍上加了一件袈裟。日本專家推測這是由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宗教人士添加上去的。另外,《聖德太子傳歷》上只寫着太子「擎香爐祈請」,而日本中世以後的「孝養太子像」,太子手持的物品由香爐變成了一手持香爐,一手持笏。香爐有宗教意義,而笏有政治意義。也就是說,聖德太子在逝去後剛開始以觀音菩薩的化身被尊崇,到了中世以後則逐漸把聖德太子作爲「政教一體」的人物加以敬仰。
飛鳥寺的孝養太子立像。 廣隆寺的孝養太子像。
手持物只有香爐。 一手持香爐,一手持笏。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圖片出處:廣隆寺官網)
日本中世有一個貴族叫藤原賴長,藤原賴長的日記《臺記》裏有這樣的記錄。賴長於康治二年(1143年)十月二十三日隨其父到四天王寺(相傳爲聖德太子所建)參拜時,在四天王寺太子繪殿的太子像前發誓:若攝錄天下之時願任十七條憲法行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若自己能輔佐天皇,將遵照太子所定的十七條憲法行動。只有對太子的政治能力給予充分肯定,才會在太子逝去幾百年後發出這樣的誓願。
藤原賴長多次參拜過四天王寺,參拜後還在其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若無太子豈離三寶途一稱南無唯太子恩。這句話的意思是,感恩太子讓我們有了佛法。可以看出,藤原賴長對太子在政治方面及宗教方面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透過他的日記,我們可以窺見日本中世時期太子信仰的一端,並以此來推測,聖德太子在世人眼中「政教一體」的人物形象在日本中世時有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藤原賴長的《臺記》(圖片出處:文化オンライン)
日本有一本收錄篇數最多的說話集《今昔物語集》。說話,是一種文學體裁,指在福斯中流傳的神話、傳說等。說話文學也叫傳承文學。這個說話集大概編纂於十二世紀前期,共三十一卷,收錄了印度、中國、日本三個國家的傳說,每個傳說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都有一個主人公。按照古代地位身份的尊卑,重要人物的說話一般都放在說話集中的第一話。
《今昔物語集》裏印度部分的第一話的是佛祖釋迦摩尼,中國部分的第一話是秦始皇,日本部分放在第一話就是聖德太子。從古代到中世,有關聖德太子的文學作品被逐漸潤色,《今昔物語集》完整地敘述了從太子出生到逝去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太子出生的部分,與佛祖釋迦摩尼的出生瑞話有異曲同工之處。
研究《今昔物語集》的日本學者認爲,《今昔物語集》的編者有可能想把聖德太子描繪成日本的釋迦摩尼。釋迦摩尼的說話放在印度部分的第一話,聖德太子的說話放在日本部分的第一話,學者們都能理解。但秦始皇是個暴君,中國的歷史敘述本應從三皇五帝開始敘述,爲什麼把暴君秦始皇的說話放在中國部分的第一話呢?有學者認爲,因爲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統治者,所以,把他的說話放在了第一位。但是日本的學者無論如何也揮之不去秦始皇是一個暴君的印象,一個暴君竟然想與我們的民族英雄聖德太子平起平坐?之所以把秦始皇放在第一話,除了他統一了中國,有學者認爲《今昔物語集》的編者是想透過秦始皇的暴君形象來襯托聖德太子的聖明君主形象。
《今昔物語集》(鈴鹿本),出處:京都大學貴重資料電子版保存網
筆者認爲,暫時忽略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如果從兩位統治者的政治理念方面來考察,會發現聖德太子與秦始皇有很多共通之處。前面已經講到了聖德太子的三大「政績」——派遣遣隋使、制定官位十二階、制定十七條憲法。官位十二階廢除「氏姓制」這一世襲制,官僚的爵位由天皇來分封。十七條憲法的制定,建立了以天皇爲中心的朝廷新秩序。這兩個政治舉措都是爲強化天皇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制而定。這跟秦始皇爲加強中央集權制而制定的郡縣制,在政治目的上是一致的。
第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請七十位博士進宮共商國事。保守派的淳于越提出按照以前的作法,向子弟功臣分封土地,透過讓子弟功臣管理分封的土地以達到管理全國的目的。而改革派的李斯堅決反對淳于越的提案,提出不必拘泥舊制,應順應時代的潮流治理國家。最終,始皇帝採納了改革派李斯的意見,沒有拘泥舊制,進行了政治改革。不拘泥舊觀念,銳意改革的政治作法,聖德太子與始皇帝也是一致的。
第三,秦國雖然很快滅亡,但始皇帝的郡縣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而聖德太子的特別是十七條憲法,爲日本日後的「律令制」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往中國派遣人員學習的遣隋使、遣唐使也沒有因爲太子的逝去而中止,日本也因爲這一派遣事業學習到外國的先進文化,強化了國力。換言之,聖德太子的政治制度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兩位統治者制定的制度都爲自國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礎這一點,聖德太子與始皇帝有共通之處。
《今昔物語集》成書時,當時的人們對始皇帝的印象是否只有暴君的一面,而忽略其他,已無從考證。但是,日本中世以前中國的《史記》就已經傳到了日本。有一本《史記》在手,日本的貴族階級應該能全方位地去看史書裏面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而不是片面的去看待。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世的日本雖然流行佛教,但並沒有排斥佛教以外的漢籍而「獨尊」佛教。歷代天皇「讀書始」(古代貴族子弟開始讀書的一種儀式)用的書籍皆爲儒教的經典。
儘管,聖德太子在日本家喻戶曉,甚至已經成爲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有日本學者認爲聖德太子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完全是杜撰的人物,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被一點點潤色,直到今天。
筆者認爲,其實不必糾結聖德太子這個歷史人物是否存在,把「聖德太子」作爲一種時代精神或文化傳承來看待事情會簡單很多。試想,航海技術不發達的一千多年前,能夠開啟國門接受外來文化的傳入並派遣人員去學習他國的文化,可見當時的統治者的眼光之長遠。十七條憲法雖然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而制定,但是十七條憲法裏的第一條 「以和爲貴」,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聖德太子,確切地說是聖德太子精神或聖德太子傳承,至今都閃爍着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的智慧。
文 張燕波
編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