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雅樂:日本皇室的御用音樂,保存與傳承

2021年06月14日 文化歷史

在日本音樂史和日本藝能史中有一種最古老的,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音樂—雅樂。說起雅樂的起源,據說是根據中國古代孔子的「禮樂思想」興起的音樂。《論語》「八佾」中有這樣一句,「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提倡的禮樂制度,是想透過「禮」和「樂」來規範君臣的行為,以達到治國的目的。禮樂是古代中國文人必備的教養之一,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樂在六藝中排在首位。

儒教的雅樂是由歌、舞和多種樂器組成的合奏音樂。但是,作爲儒教的祭祀音樂的雅樂並沒有傳到日本,而是傳到了韓國。在中國,除了雅樂之外還有相對雅樂的世俗音樂,通稱「俗樂」。在唐代,從西域傳到中原的胡樂與俗樂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在唐的宮廷宴會上被使用(演奏)的音樂是燕樂。傳到日本的就是這種燕樂。

日本很早就透過與亞洲大陸的往來吸收外來文化。據日本的史書《日本書紀》記載,北韓半島的音樂於六世紀已經傳到日本。七世紀以後,來自中國的文化被大規模傳到日本。但在外來音樂文化傳入日本前,日本列島也有自己土生土長的歌舞藝術。據《續日本紀》《正倉院文書》《令集解》等記載,日本固有的樂舞有「神樂」、「久米舞」、「五節舞」、「田舞」、「東遊」、「和舞」、「大歌」等,外來文化傳入日本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日本樂舞在宮廷的各種儀式上被上演。所以,日本的雅樂是指①日本固有的歌舞;②從亞洲大陸傳到日本的多種樂器的合奏音樂,及伴隨着音樂演出的舞蹈;③九世紀後期以後在日本新創作的歌舞。

title

平安時代正月十六日在皇宮紫宸殿南庭上演的女踏歌。(圖片:年中行事繪卷

一 雅樂在封建時代的作用

雅樂作爲一種宮廷音樂,其最初的主要服務物件是天皇及天皇周圍的權貴階層。特別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日本宮廷中一年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宮廷儀式,很多宮廷儀式都用到雅樂。比如,三月三日的上已節,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七月七日的乞巧節,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所謂的宮廷儀式,還包括天皇(國家)在神社或寺廟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比如,七百五十二年在奈良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眼供養」,就以東大寺的大佛殿爲舞臺,國家舉行了大規模的佛事,夾雜着日本固有的歌舞,從大陸傳來的舞樂在這裏被隆重上演。除此之外,皇子、皇妃等皇室成員的生日時也會用到雅樂。雅樂用在宗教儀式上可以增添儀式的莊嚴感,用在天皇家生日等紀念活動時,則能彰顯主人身份的高貴。

title

雅樂中的唐樂曲目「蘭陵王」(圖片:日本雅樂會

二 雅樂在日本的隊形變換與變遷

長久以來,日本一邊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一邊把外來文化與在來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之成爲更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新生事物。作爲外來文化的雅樂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淘汰、改變、甚至隊形變換。比如,最早在日本傳播的外來藝術中有一種叫「伎樂」(吳樂)的藝能。伎樂是在笛子、鉦、腰鼓的伴奏下,帶着假面進行表演。七世紀初由百濟人在大和的櫻井教習這種藝能。直到日本的鎌倉時代,伎樂都在各大寺院的儀式上被上演。鎌倉時代(1185〜1333年)以後,除奈良的一些寺院的儀式上能夠看到,伎樂漸漸被荒廢。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末期則完全消失,只有法隆寺或東大寺正倉院的寶物中還遺存了伎樂的假面。另外,從中國大陸傳到日本的「踏歌」(現在雲南少數民族繼承着這一文化),在平安時代(754〜1185年)的宮廷中,「男踏歌」於正月十四日,「女踏歌」於正月十六日被分別上演。前者到十世紀末已消失,後者存續到江戶時代末期。

在奈良時代(710〜794年),中國系的樂舞有唐古樂、唐中樂、唐新樂的區別,到了平安時代,上述唐樂加上林邑樂,被統稱爲「唐樂」。而北韓半島系的樂舞,三韓樂(高麗樂、百濟樂、新羅樂)、渤海樂的區別也消失,被統稱爲「高麗樂」。唐樂與高麗樂,在平安時代的各種宮廷行事中上演。此外,九世紀中葉還誕生了新的聲樂種類,催馬樂與詠唱。催馬樂的音律與節拍等採用了唐樂或高麗樂的式樣,把日本的和歌或和歌的變形作爲歌詞。而詠唱則是把漢詩加上旋律來演唱。據《教訓抄》記載,九世紀中葉,有一羣搞音樂的人,比如大戶清上、尾張濱主、三島武藏、藤原忠房等人就自己改編、創作唐樂或高麗樂的舞或曲。說明當時的日本人對外來音樂相當嫺熟,已經到達可以自行創作或改編的水平。

在樂器方面,奈良時代傳到日本的多種多樣的樂器,到了九世紀,根據日本人的喜好,也被淘汰了一些。比如,平安時代的中期以後,尺八,蕭,阮咸,箜篌,五絃琵琶等樂器逐漸消失。

雅樂的「舞」是體現雅樂之華麗的重要要素。比如,倭舞中身份高貴的人身着紅袍,下位人士身着綠袍。久米舞全員身着紅袍。五節舞身着貴族女性的盛裝十二單。唐樂的舞多着暖色系的裝束,高麗樂的裝束則多爲青、綠等寒色系的裝束。

宮廷儀式多在皇宮内裏、寺院、貴族的宅邸舉行。在廣闊的庭院中臨時搭起的屋舍、樂器、人的位置等皆按左右對稱的原理布置。這種左右對稱的原理據說是按照構成宇宙的陰、陽二元論而來。古代日本首都的平城京、平安京,日本的皇宮内院皆按左右對稱的原理而建。唐樂配置在左方象徵陽,高麗樂配置在右方象徵陰。

title

雅樂的樂器及其配置(圖片:日本雅樂會

三 雅樂在近現代的重大改革

據史料記載,日本在八世紀初就模仿唐的制度成立了雅樂寮,透過雅樂寮培養雅樂人才。《續日本紀》《類聚三代格》等史料中記載,奈良時代初期,當時有歌人四十人,歌女一百人,(各種舞的)舞人合計一百人。到了九世紀中葉,歌人二十人,歌女三十人,(各種舞的)舞人的人數變成一位數。從這個時代起,有關雅樂寮的記錄逐漸從史料中消失。到十世紀後期,雅樂的舞、歌、樂器等的傳承已經被世襲化,雅樂藝人們掌握的東西成爲門外不傳的技能。世襲的雅樂藝人被稱爲「樂人」,樂人的家被稱爲「樂家」。

明治維新前日本的首都是京都,世襲的樂家在京都、奈良、大阪三個都市形成了樂人集團。明治維新後,隨着首都的遷徙,住在關西地區的樂家也紛紛遷往東京。明治政府在東京設立了雅樂局,從關西地區遷來的樂家都加入了雅樂局。世襲時代,樂人們任意掌握舞、歌、樂器中的一樣便可,從明治時代起,雅樂局打破了世襲的舊傳統,樂人們必須把舞、歌、樂器這三樣都掌握了,並且不再有家門之分。雅樂世家以外的人也可以報名學習雅樂成爲樂人,明治政府還制定了統一的劇目和編曲。

由於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樂人們於明治七年(一八七四年)被明治政府命令學習西洋音樂,這個命令於次年開始實施,樂人們除了學習雅樂,開始正式學習西洋音樂。明治九年日本政府僱用英國人教授樂人們西洋的樂器。所以,日本最初的交響樂團是日本宮内省的樂部(也就是明治時代的雅樂局)。通俗地講,就是國家戲劇院的京劇戲班,既要保持傳統能表演京劇,又得掌握西洋音樂。另外,明治政府爲了在全國推廣西洋音樂,樂人們還得到學校去教授西洋音樂,學校用的教育音樂的樂譜也都出自曾經的雅樂樂人之手。換言之,雅樂樂人們爲明治政府的改革作出了貢獻。

四 日本皇室御用音樂走進平常百姓家

現在,宮内省的樂部有二十四名左右的樂師(内閣府技官・一種國家資格),除了日本皇室的各種宮中祭祀,國家儀式外,還要到日本各地巡演,在國立劇場舉行雅樂公演。每年四月和十月兩季(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的上午和下午共六回),在皇居内的樂部廳舍舉行面向一般福斯的雅樂演奏會。

一九五五年,(宮内廳的)雅樂被指定爲「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宮内省的樂部作爲雅樂的保持者,被「綜合認定」。當年,沒有跟隨明治天皇的遷都而去東京的一小部分樂人留在關西地區,仍在關西地區各大寺院的宗教儀式上繼續操作上演雅樂,以增添儀式的莊重感。由於關西地區缺少樂人,由留在關西地區的樂人、天王寺周邊的僧侶、神官、民間人等發足成立了「天王寺樂所雅亮會」。(天王寺的)雅樂後來被指定爲「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本是同源性的雅樂,後者的認定多了「民俗」二字。

在日本連綿傳承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隊形變換並不一帆風順。在日本的中世時期,由於雅樂的傳承是師傅口對口、手把手地傳授,所以,徒弟們是看不到樂譜的。「不知道爲什麼師傅突然爆怒」,「不知道爲什麼被師傅暴打一頓」,是經常的事情。到了明治時期,明治政府設置了雅樂局,廢除雅樂的世襲傳承製度,只要修完九年制義務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報考宮内廳的「樂生」,在此學習七年後,最終考試合格者被委任爲「樂師」,方能開啓雅樂生涯。由於樂師們的工資待遇很低,曾經發生過樂師集體辭職的事件。

title

國立劇場外觀(圖片:JST客觀日本)

title

國立劇場走廊下的休息處(圖片:JST客觀日本)

一九六六年,在日本的皇居附近建立了「國立劇場」。建立國立劇場的背景是,當時日本高度經濟隊形變換,社會急劇變化,由於擔心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的退化,希望透過劇場這種設施機構來保存和振興傳統文化。該劇場開場以來,在此公演雅樂的回數到去年爲止已經達到七十五回。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在此欣賞到皇室的御用音樂。隨着科技的隊形變換,雅樂被錄製成CD、DVD,甚至在網際網路上輸入關鍵詞條,都能欣賞到。雅樂,這個曾經僅限一部分特權階級的宮廷音樂,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東京的國立劇場定期舉行雅樂公演,無疑爲雅樂的「普及」作出了貢獻。但是,雅樂公演的前七次上演的是明治時期的「明治選定譜」,由於國立劇場的目標是普及「傳統的」「正統的」雅樂,所以,第八回開始到第十八回上演了古典的曲目。而從第十次的雅樂公演開始,劇場就因觀衆少,開始犯愁。之後,劇場的總策劃人又不斷地嘗試把已經廢絕的樂譜和樂器等復原,努力再現奈良、平安時代的雅樂。

日本在明治時期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時並沒有擔心傳統文化的退化,而在高度經濟發展期,日本有錢了的時候卻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傳統文化能帶給我們什麼,爲什麼要保持,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title

圖書館中有關雅樂的部分藏書(圖片:JST客觀日本)

張燕波
本文部分内容參照了寺内直子的著作《雅楽の〈近代〉と〈現代〉――継承・普及・創造の軌跡》 (岩波書店,2010年8月出版)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