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實在是高!1米87的隈研吾在日本人當中屬實鶴立雞羣,但他總是縮肩弓背,一臉的倦容,盛名之下和光同塵,「人就是不斷一點點積累負擔,克服困難,每天活得勉勉強強的生物。」
他的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坐落於南青山,灰色的小樓沒有鮮明的建築特徵,四樓是個會客用的大露臺,隔壁梅窗院的黃竹就在露臺的玻璃圍欄上搖曳,有風吹過,沙沙作響,巧於因借,精在體宜。
隈研吾這個名字,正在日漸符號化,大師被全球捧之前的全民嘲,似乎都被媒體們刻意地忘掉。他1973年考上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那是該學科歷年來錄取分數線最高的一年,在日本設計短暫工作一段時候後,便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鍍金,36歲回國成立了事務所,打天下的第二年,就在激烈的競爭中拿下了馬自達汽車展銷樓的設計工程,並以其獨特的想像力創造出了非定式的M2大廈,正面中央鑲進了一根比普通柱子大8倍的愛奧尼式巨柱。毫無疑問,這樣大膽的建築就是爲了搶頭條而生。出名要趁早,一舉天下聞。
M2爲馬自達設計展銷大樓,後轉爲殯儀館(東京)
伴隨着泡沫經濟的崩潰,M2大廈也成爲了日本惡俗與浮誇建築的總代表,千夫所指,隈研吾被逐出了建築界,整整12年在東京沒能接到一項設計工程。靠着地方上的朋友和熟人的幫忙,才零零散散地有工作維繫收入。
地方上的工作跟東京大不相同,東京的霸總們,張口閉口關心的都是時間與預算,地方上則需要他實際在工地跟工人們交涉,一起選材,從水與混凝土的比例,到材質的粗細大小,非常地具體、接地氣兒。
名家鑄劍,講究人劍合一。名師設計,自己的那股子心氣全表現在建築物上,藏都藏不住。剛成立個人事務所時的隈研吾,呈現出的就是一副唯我獨尊誰敢爭鋒的架勢,如同M2的存在感一樣。但在地方上歸去來兮的十多年間,他的建築風格已經變得能契合甚至溶於背景環境中,簡而能遠,淡而有味,與鄰爲善,名曰「負建築」。
聽慣了正能量的人,乍一聽負什麼未免有些緊張。「負建築」是給一味堆砌符號的建築做減法,減弱混凝土帶來的冰冷感,減弱建築物與周邊環境的衝突感,讓建築變成配角,將對環境的考量放在第一位。與此同時,他還嘗試在建築中增加木材、紙、竹等天然材料、傳統材料,讓光、風和空氣能夠在建築物裏自由地流淌。
爲紀念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而建立的廣重美術館,無論屋頂、牆壁還是家俱,都選用了當地特產的杉木。整個建築就由杉木柵格組成,柵格的尺寸都經過了精密的研究和設定,讓細部的色澤深度各有不同。隨着一天内光線的變化,柵格的模式和投影也會不斷幻變,就像是光的感測器一樣。歌川廣重在創作時,就非常關注自然界的變化,能將光、風、雨、霧等自然元素都轉化爲視覺表現。隈研吾對廣重美術館設計,簡直就和歌川廣重的浮世繪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歌川光重美術館(栃木縣)
隈研吾每接到一單專案,都會花上大量的時間對周邊的環境和自然風貌進行考察、研究,在此基礎上決定使用什麼材料,最後才是畫設計圖。他在中國最爲得意的設計,是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該美術館建在一塊被茶園覆蓋的山坡上,他秉持一貫重人文、親土地、和環境互動,與自然調和的建築理念,讓美術館迎合山體斜度,依山而行,從高處俯視美術館整體,就猶如飛鳥掠過茶園,又像是渡鴉羣棲於山間。
在天主教家庭成長起來的他,卻十分傾心中國道家文化,將「無爲」的思想建築化。或許正是出於這一終極因數,他對中國捨近求遠、盲目追隨西方建築風格的傾向耿耿於懷,「近年來,歐美的三流建築設計師們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太多不及格的作品,今後,應該是中國建築設計師大展拳腳的時代,希望中國的代表性建築、國家工程能夠由他們牽線設計。」
前門咖啡館(北京)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杭州)
從我要贏到我要藏,從壘砌疊加令人瞠目結舌到隱匿山河減出一個「負建築」,隈研吾的自省與大時代下日本的自省是不謀而合,也是相輔作用的。20世紀是一個工業社會的世紀,不斷追求宏大是20世紀的一大命題,工業社會的主流產物,就是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尤其是公共建築,已然成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博弈的外在表現。而21世紀的日本不再「美國化」,更重視從本國的文化中發掘價值,尋求自信,將日本文化作爲軟實力推廣,在海外培植日本的冬粉。
保持自然的特色,發揮傳統的特長,與環境和諧共處,隈研吾之道,其實也是亞洲建築之道。
文 莊舟
照片: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