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斷舍離,很多人並不陌生。這個收納理念曾在世界各地名噪一時。尤其是在其發源地日本,有許多擁護者和踐行者。斷舍離的含義非常簡單,斷——斷絕不需要的;舍——捨去多餘的,順從自己的心;離——脫離執念,拋棄「東西多就是好」的想法。這個概念產生至今也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如今卻儼然成爲國民詞彙。這個收納法則,爲何能在產生之時,就備受日本人的青睞呢?
斷:斷絕不需要的;舍:捨去多餘的;離:脫離執念(圖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首先不得不提到日本人從小深入骨髓的「不得浪費精神」。日本自古便是個平原稀少、種植面積狹小的島國。物質匱乏導致大家對食物和工具都極力做到物盡其用,絕不浪費。物品也以能夠長久使用的高品質爲傲。孩子們從小所受教育便是決不浪費食物和水,學習用品等也要小心使用。
然而,這種精神貫徹過頭,便導致普通人家裏堆滿了佔空間卻無用的餐具、經年未穿的衣服、想都不想喫的即將過期的食品……「不得浪費精神」讓他們「無法丟棄東西」,這種精神負擔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困擾。
圖片:photo-ac.com
斷舍離的出現,則給普通人一個非常正當而輕鬆的理由,讓大家能夠坦然接受丟棄物品的行為。因爲斷舍離收納理念倡導的是,根據「這個東西我會不會用」、而不是「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的標準來裁量物品的取捨。大多數人之所以囤積物品,是以「物」爲中心取捨:權衡,考慮這個東西還能用,扔掉是浪費;斷舍離則是從「人」的角度出發,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考慮「自己」能否讓物品發揮價值,如果自己不用,即便物品全新一直放着也毫無意義。轉換了思維的基準,選擇就簡單多了。
這種全新的思路讓人不得不考慮,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擁有的這些東西,真的是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所必須擁有的嗎?如是,那就好好整理以方便使用;如不是,那就扔掉或不要買。遠離對事物的迷戀,就可以過輕鬆自在的生活。因此,斷舍離不僅僅是收納方法,更是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哲學。儘管背離了從小所被教育的「不得浪費精神」,但是審慎考量自己的生命的真實所需而做的選擇,即使是扔掉物品,也無可厚非了。
圖片:photo-ac.com
斷舍離的核心,就是捨棄不必要的東西,過上簡單的生活。但是,爲什麼當代日本人,急切地想要摒棄充滿了多餘之物的生活呢?日本有一種觀點認爲,如果生命中充斥了太多額外之物,生命力就會下降。換言之,生命之「純粹的力量」就無法獲得。正如當商品和資訊充斥人們的頭腦時,哲學和藝術之花便無法綻放。過多不必要之物會削弱人類的活力,藝術文化無法繁盛。同樣,人類的心靈也是如此,如果有太多的資訊或事情氾濫,人的心靈必將會受到干擾而迷亂不安。自己人生真正渴望的事物會被掩蓋,生命純粹的力量便難以顯現,爲此也必須斷舍離。
太乾淨了,感覺無法下腳啊(圖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所以說,斷舍離收納法,遠不止是一種生活收納技術,它呈現了一種「以自身爲中心」地思考人與物關係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們思索生命本來的面貌,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和慾望,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純粹、簡單、有意義。也許,正因爲如此,斷舍離才能在日本俘獲衆多的忠實冬粉吧!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u-how.co.jp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