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CSA,讓參與者共享農業的無窮樂趣》一文仲介紹了日本嘉賓應邀在中國第13屆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論壇演講的「共享農場」,這是一個為家長和孩子提供體驗農業、親近大自然活動的都市近郊型農業主題樂園。農場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來自於「產消提攜」和「CSA」概念的啟示。什麼是「產消提攜」?什麼是「CSA」?筆者為此採訪了日本研究CSA方面的權威、三重大學名譽教授波多野豪(Hatano takeshi)先生。
波多野名譽教授開口就說:「日本CSA實務實體不多,實際開展CSA活動的組織只有幾例」。「為什麼有‘日本是CSA源流’的說法呢?」。對於我的不理解,教授開始了對CSA的機制和日本「產消提攜」半個世紀歷程的說明。
什麼是CSA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在日本被翻譯為社區支持農業,但因為其理念和運作方式,我認為將其解釋為「共享農業」更為貼切。C:(Community) CSA中的社區不僅意味著空間性,還意味著風險共擔、價值觀和理念一致的共同體含義。A:(Agriculture)是指有機農業,它意味著健全的農業促進了社區營造。S:(Supported) 其意思是不僅分享農作物和承擔其成本,而且還分擔種植過程中的風險。如果由於惡劣天候沒有收成,原本是生產者單獨承擔的風險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
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有機耕作和有機農產品而直接相連的CSA實體農場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CSA模式的出現和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是永續發展和生態農業概念的滲透,人們認識到農業和環境問題是與全社會相關的事情,而不只是農民的問題。
過去,追求利潤的想法導致人們不斷向土地索取高效率的農產品,致使土壤疲憊、環境惡化。為了農業的可持續性,人們已經認識到,農業生產應具有健康的生態系統下的農產品生長環境,而土壤肥沃並友善於環境的有機農業需要農民和消費者的共識和相互支持。CSA就是把農民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在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中相互分享和支持的運作方式。

在CSA的體系裏,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預付費用而建立的農業合同實現相互支持。換句話說,在通常交易中,歉收會減少生產者的收入;而CSA方式中,消費者要承擔農業歉收的風險。CSA的消費者會員在整個一年中,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與生產者在平等基礎上相互支持,通過「預付款」來分擔維持農場所需的費用和作物歉收的風險。
「產消提攜」(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提攜)
1970年左右,日本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時期,追求生產第一的效率導致了污染和環境破壞,包括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當時,含有許多食品添加劑的劣質食品充斥著市場,而大量使用殺蟲劑和化肥的現代化農業開始損害人們的生命和生活環境。
關注食品安全的消費者們開始了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安全食品運動」,希望買到無添加劑食品、安全雞蛋和牛奶。另一方面,農民們感覺到殺蟲劑對人體的直接損害以及殺蟲劑和化肥對牲畜的改變和土壤失去活力,他們開始在許多地方實行有機耕作。於是,有機農業生產者需要有穩定的銷售途徑,而消費者需要有購買有機農產品的穩定來源。如果建立以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提攜關係,就能滿足雙方需要,實現可持續有機農業。
1971年,日本成立了由生產者、消費者和研究人員組成的「有機農業研究協會」,目的是對有機農業的探索、實務、推廣、交流和資訊提供。該會提出的「提攜10原則」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作並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基本指南。

這種「提攜」不僅僅是直接從原產地購買和銷售「安全、高質量的產品」,而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友好關係。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僅要改變耕作方式,還要嘗試「簡化農產品的分類和包裝」,「消費者自行配送」,「讓城市居民的餐桌成為自給自足的農民餐桌的延伸」, 「食用整個食材」等。它還鼓勵消費者通過幫助農場工作來了解農業,在互利精神的基礎上討論和決定價格,並強調學習活動,以共同實現有機農業的理想過上尊重自然的有機生活。
「兵庫縣有機農業研究會」是日本最早在同一縣内(日本的「縣」等同於中國的「省」)形成「產消提攜」網路的組織之一,當年通過促進「產消提攜」使該縣的有機農業得到了發展。

1973年「兵庫縣有機農業研究會」成立,研究會里的消費者設立了名為「去除食品公害、追求安全食品會」的團體。第二年,當地農業生產者組成了「有機農業研究會」後,馬上與消費者團體締結了「產消提攜」契約。此後兵庫縣内湧現出多個提攜團體,到1992年發展為約有30個提攜團體的規模。其中多數團體參加了兵庫縣有機農業研究會,形成了一個寬鬆型的群體,他們之間可以交換資訊,不受限制地活動,並在必要時進行合作。
在歐洲和美國,日語「TEIKEI(提攜)」被廣泛認為是CSA的起源。然而,在日本,提攜的機制卻出於停滯狀態,有機農業仍然隻佔日本農業的極少部分。
與歐洲流行的有機農業不同,日本溫暖潮溼的氣候很容易出現害蟲和雜草。儘管一些耕種方式在技術方面已經完善,但由於農業技術的特性,還沒有形成可以應用於所有地區的形式。
導致「產消提攜」停滯不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產消提攜」體系中的農民和消費者數量都在減少。幾十年來,農業的後繼無人問題一直在漸漸惡化。其次,隨著日本社會的成熟和相關立法的完備,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產消提攜」形式的食品安全的優越性已經越來越不突出了。
日本的CSA實務案例
在日本,具有明確CSA概念和特點的農場很少。與此同時,包括自1970年代以來廣泛存在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提攜活動還零星可見,它們與CSA有共同之處。
為了探索CSA理論與實務能夠成立的必要條件,自2014年起,由波多野名譽教授牽頭成立了CSA研究會。該研究會邀請CSA實務者、研究人員和對CSA感興趣的市民參加。而且,他們共同編寫了《共享農業CSA》這本書,在書裏總結了日本和國外CSA的共同理念以及各種實務方法。在《使消費者成長的農場》一書中,日本為數不多的CSA實務者之一的片柳義春描述了「七彩菜地」農場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七彩菜地」是農場主片柳義春在位於東京和橫濱之間的郊區租用的閒置農田上經營的一個CSA有機農場。農場全年生產約50個品種的有機種植蔬菜。簽約會員最多時達80名,他們共同生產,共同分享安全美味的蔬菜。
作為一個新農民,片柳義春在種植有機蔬菜時與當地‘生協’的一些會員有了交流。會員們自願參與了蔬菜的耕作和收穫,半年的口口相傳便聚集了幾十名消費者來到農場。對於從未收穫過農作物的城市居民來說,這是一項非常愉快的活動,促成了以主婦和退休人員為主的冬粉群體的發展,他們隨後成為農場的核心成員。該農場變成了會員製的運營模式。

消費者核心成員在農作業

運營基本形式是,會員支付會員費,並承擔一項自己可以參與的工作。作為回報,他們每週得到一箱價格低於有機蔬菜市場價格的季節性有機蔬菜。換句話說,七彩菜地的成員不是購買蔬菜的「顧客」,而是贊同農場的理念和目標並共同經營農場的夥伴。

左圖:會員自行進行的每週3次有機蔬菜套餐分裝作業(每份約10個品種)。右圖:會員承擔蔬菜直銷(給附近普通市民)

左圖:發貨準備現場。右圖:參與勞動的會員一起享用「菜地午餐」(品嚐並評價新的烹飪產品)
經過15年多的農場經營,他們發現有機農業不僅在技術上是合理的,而且生產的農作物安全、味道極好,但它的意義不止於此。 CSA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創造了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體,消費者參與農場的經營並分享農業產品。
現在,個人經營農業是一項很艱巨的事情,特別是在有機農業方面難度很大,這就是為什麼有機農產品價格昂貴的原因所在,對普通人來說,有機蔬菜可望不可及。然而,CSA使成為會員的普通市民以適度的價格獲得有機蔬菜成為可能。可以說,七彩菜地是「消費者自給農場」,它在2014年農林水產部「促進環境友好型農業競賽」中獲獎。
七彩菜地農場的特點是城市居民和消費者以主人公的姿態積極主動參與農場經營,包括耕種和運輸,並以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和平等關係為基礎,共同承擔管理風險。同時,它對當地社區和環境產生各種影響,包括圍繞農業的社區營造、當地生產供當地消費和推廣有機農業。它也作為一種新的農業模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波多野名譽教授如下概括了日本現在的CSA活動:CSA的實務者目前在日本還屬於小眾群體,但其魅力和運作方式引起了很多人的關心,「CSA研究會」的參加者也在漸漸增加。與傳統的產消聯盟和業主制度不同,它將同一地區的消費者和農民連接起來,提高了社區功能,可以說,這是CSA的主要特點之一。我們期待並希望構建這樣一個社會:它不侷限於年度契約、蔬菜套餐和預付款,而且還有各種CSA實務的傳播和各種分享以及相互幫助的機制在每個地區的湧現和成長。
文、圖 歐陽蔚怡(農場照片:波多野 豪)
編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