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糧食自給率低於40%,但每人每天平均卻要浪費掉一碗食物。
第一位在環境領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尼亞女性旺加里·馬塔伊(已故),爲「もったいない(MOTTAINAI。意思爲可惜、浪費)」這一日語詞而感動,向全世界推廣「MOTTAINAI」的理念,促進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不過,「MOTTAINAI」的發源地日本,卻在大量丟棄食物。日本政府對來不及賣掉的、保質期已過的、喫剩的等本來是完全可以食用卻被廢棄掉的食物做了推算,2015年度的「廢棄食物」達到約646萬噸。換言之,每人每天平均要浪費掉一碗食物(約136克)。同年度的日本糧食自給率只有39%,一邊大量進口糧食,一邊卻扔掉大量的食物。
那麼爲什麼在日本有那麼多食物當做廢棄物被扔掉呢?最主要的終極因數在於日本食品流通業界採取的一種慣例,被稱爲「三分之一規則」,也就是將食品從製造日至保質期截止日的這段時間分成三個階段,製造商和批發商必須在最初的第一階段裏交貨給零售商,過了這段時間,零售商可以拒絕收貨。這原本是一項安全措施,是爲了將質量穩定的食品提供給消費者,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這樣的時間設定過於嚴格,以至於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的食品都遭到大量廢棄。因此,在農林水產省的支援下,食品廠商及零售商開始商討修改這個業界慣例,以部分飲料、零食爲物件,計劃將交貨期限從現行的三分之一放寬到二分之一。
另一方面,最近稱爲「Food bank(食物銀行)」的團體不斷增加,他們把等外品、物流配送存貨裏或老百姓家裏保質期臨近的食品收集起來,免費提供給福利設施和生活困難者。
據農林水產省統計,日本的「食物銀行」共有77個(截至2017年1月末),最近10年增加了5倍。日本的相對貧困率爲15.7%(2015年),大大高於OECD加盟國的11.4%(2013年)。在富裕發達的日本,生活窘困的人卻不在少數;大量食品依賴進口,卻有大量食品遭到廢棄。爲解決這兩個矛盾,人們期待「食物銀行」能發揮重要作用。
廢棄食品中,約有一半來自百姓家庭。據農林水產省的調查,一般家庭的廚房廢棄物裏,有兩成是包裝都沒開啟的食品,其中的四分之一還沒過期就被廢棄。該省及環境省認爲,要減量食品浪費,與每個家庭的努力密切相關,因此呼籲民衆不要買得太多,要爭取做到用完、喫完。
本文轉載自日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