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不服老的日本老人

2019年07月10日 衣食住行

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了27%,排名世界第一。然而,隨着平均壽命的增加,越來越多健康的老人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他們身上看不出一絲負面情緒。本文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最大限度地實施着生命的價值、體會着生活之美好的日本老爺爺老奶奶們。

不服老的日本老人

早晨上班時間的電車,幾乎每條線路都擁擠不堪。大部分人進站前就早早拿出月票或一卡通,一個接一個在感應器上一拍而過。這天,我跟往常一樣匆匆走向檢票口,正準備從包裏掏月票,發現走在我前邊的是一位滿頭白髮有些駝背的老人,腳步有些緩慢。見她手裏拎個包,既沒有拿車票也沒有一卡通,心想:「糟了。彆着急了。等她慢慢找票來吧。」就在我放慢腳步準備等候的當口兒,老人抬手一晃透過了剪票口,「哇,好神氣。」我不禁睜大了眼睛,趕緊跟上兩步進了站。原來是智慧表大顯神通,老人家瀟灑進站!

這樣的經歷不止一次。記得幾年前智慧型手機剛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有一天我站在公車站等車。由於路況變化無常,東京的公車經常晚點,原本隔膜時間就很長,真急人。我在路邊兒不停地探出身子張望。這時站在我旁邊一起等車的一位老大爺,用滿是青筋的手顫顫巍巍地從書包裏取出智慧型手機對我說:「彆着急,我幫你看看現在車開到了哪裏。」說着,點開了一個APP給我看車輛行駛情況。只見手機畫面上顯示着這路車沿線上的每一站,在我們等車的站和前一站之間一個公車示意圖一目瞭然。隨着圖上的大巴緩緩行程,大巴示意圖開始閃亮,隨後我看見了我們要乘坐的公車轉過路口開了過來。

近來,不論是電視、報刊還是在人們日常談話當中,一提起老年人,往往與癡呆、事故、疾病等聯繫在一起,彷彿老人就是落後,是社會的負擔。其實不然,努力學習掌握新事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隨着平均壽命的增加,越來越多健康的老人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他們有的繼續操作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揮餘熱,也有的開啓第二人生,挑戰新的事物。

日本於1975年在東京設立了第一家「銀髮人才中心」,專門爲退休老人找工作提供服務。截止到去年3月底,已經有大約1300家遍佈全國,登錄會員達70多萬人。在這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情況,找到合適於自己的各種工作,或是臨時性的、或是短期的、或是勞動強度較弱的等等。比如,清掃、除草啦、停車場管理啦,以及一些簡單的事務性工作。也有一些是需要專業知識技術經驗的工作,比如校對稿件、做木工活兒等。當然所有工作都是有相應報酬的,但他們當中很多人來找工作的目的,除了金錢外,還有希望找到人生價值的一面。

不服老的日本老人

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大多數公司採取55歲退休制度,但1986年出臺的《高齡者僱傭安神法》規定,企業要努力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0歲。到了1990年,該法規經過修訂,規定企業有義務僱傭所有65歲以下希望繼續操作工作的人。據統計,2018年60至64歲的就業率達到了68.8%。現在退休人員大多有養老金,在泡沫時期又積累了可觀的個人財產,但即便是這樣,他們也還是希望有自己的工作。而今年5月15日,日本政府又發佈了《高齡者僱傭安神法》修改草案概要,敦促企業對希望繼續操作工作的70以下的員工提供再就業的機會。如果老年人的就業延長到70歲,一定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同時,對延年益壽也應該是大有好處的。

有研究表明,「社會融合度」,也就是一個人與社會上所有人,包括自己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之間的交往或交流程度,與其壽命長短有着直接聯繫。中國人說的「天倫之樂」、「四世同堂」,其實就是把這種與不同年齡段、不同輩份的人居住在一起的共同生活,看作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且似乎也很符合今天的科學觀點。人與人的交往和相互關懷,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起到自己的作用,這樣才能讓生活更有意義吧。

在日本,活躍在一線的老年人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名人當中,就有電影導演兼藝人北野武、動畫片導演宮崎俊等等,他們都已經超過了70歲。登山家三浦雄一郎更是於2013年春天,在80歲高齡時第三次登上了埃佛勒斯峰。當然,在我們身邊,老當益壯,充滿活力的老年人就更多了。比如在我的學生當中,有很多都是退休後開始學習中文的人。他們自豪地對我說,一些同仁退休後在家裏看看電視,喫飯睡覺,而我用三年的時間學會了中文,已經可以輕鬆自如地和中國朋友們交談了。還有的人參加日本國際協作機構的援助專案,前往東南亞等地教授日語或進行專業技術指導等。我居住的公寓的管理員也是退休老人。他對我說,他曾經在一家商社的會計部門工作。現在能做些體力活兒,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每天早上在我出門上班前,他已經把樓道、電梯擦掃完畢,廢棄物也清理得乾乾淨淨了。

一家時尚雜誌出版社,自2010年起每年舉辦「國民美魔女競賽」,目前正在招募第10屆競賽參賽選手,在日本全國掀起了美魔女的熱潮。參賽條件爲36歲以上,在三四十歲居多的選手中,六十歲以上的入闈選手備受矚目。我在瑜珈班裏認識的兩位年逾六十的朋友,也正積極準備參加今年的競賽。

在這些老人身上,我們看不到一絲負面情緒,反而感受到的是他們飽滿的精神和十足的幹勁。他們最大限度地實施生命的價值、體會生活的美好,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 張意意
本文轉載自日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