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糯米蒸好後,用木杵反復捶打,製成柔軟的年糕。年糕自古以來就是慶祝活動及正月時不可缺少的食物,最近它的食用方法更是花式百出,用年糕製作的菜餚、日式點心、西點及冰淇淋大受歡迎。
將蒸好的糯米用木杵捶打出粘性
年糕潔白柔軟,具有獨特的粘性和柔韌性,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食物。將糯米蒸好後,用木杵捶打出粘性,然後揉成團兒或拉成薄片。年糕經烘烤後會「噗」地膨脹起來,放在湯裏煮,更加糯韌綿軟。
「團隊」作業迎新年
約2000年前的繩文時代末期,年糕與水稻種植同時自東南亞傳入日本。平安時代(約1300年前),年糕成爲祭祀或做法事時不可或缺的供品。進入室町時代(約700年前),隨着茶道的隊形變換,年糕開始用來製作日式點心。
相傳年糕中寄宿着神靈,被賦予了生命力。因此在喜慶或特殊的日子裏,人們習慣於聚集在一起「打年糕」。所謂「打年糕」,就是在圓木挖製成的圓筒形「臼」裏放入蒸好的糯米,用錘形的「木杵」反復捶打,直到糯米的粘性充分釋放出來。而爲了準備正月迎接新年歲神,年終打年糕的活動更是必不可少。到了正月,人們在神靈前供奉「鏡餅」,即兩塊重疊起來的扁圓形年糕,還要喫「雜煮」,也就是用上湯煮出的年糕。不同地區和家庭的「雜煮」風味各異,年糕有的用圓形,有的用方形,調味和配菜也各不相同。可見年糕在日本是珍貴而喜慶的食物。
打年糕(左);將打好的年糕揉成圓團狀(右)
正月祭神的「鏡餅」
新年裏的年糕湯(雜煮)
打年糕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從前,人們在正月裏將剛打好的年糕(扁平年糕)切成四方形或揉成圓形食用;現在,在家裏打年糕已經不那麼容易了,因此店裏出售真空包裝的年糕,以供人們隨時食用。這樣的年糕,一般都切成長方形的塊狀,或是切成薄片便於煮火鍋,有的還帶豆餡。
節慶活動中的必備食物
3月3日女兒節,即雛祭時,要擺上菱形的三色疊加年糕「菱餅」,並食用「櫻餅」。5月5日端午節,要食用槲樹葉包裹的粳米「柏餅」。此外,遇到入學、結婚等喜事或慶典時,人們會贈送紅白年糕,蓋房子舉行上樑儀式時也有扔年糕的習慣,寓意驅災辟邪。即便在今日,有些地方每逢正月或有喜慶之事時,居委會或家裏的親戚們還收歛在一起打年糕慶祝。
女兒節(3月3日)必備的「菱餅」
人人喜愛的年糕
一般人在家裏喫的年糕,是從商店裏買來的長方形塊狀年糕,或煮或烤,加上調料食用。比如在烤年糕上塗上豆沙、或者撒上白糖黃豆粉,或者蘸上醬油後用紫菜包起來等等。蘸上牛油和醬油,或是夾奶酪食用也十分美味。在烏冬麪里加上年糕,被稱爲「神力烏冬麪」,另外,年糕有時還用作火鍋或關東煮的原料。
烤年糕。放在烤箱或火上烘烤,年糕會膨脹起來
把烤年糕放在開水裏加熱20秒後取出,撒上白糖黃豆粉,就成了「安倍川餅」(左);將烤年糕蘸上醬油後用紫菜包裹起來喫,也很美味(右)
人們還開動腦筋,開發出年糕的各色食用方法,比如:在切成薄片擺放好的年糕上淋上番茄醬,再鋪上奶酪,然後用平底鍋烤成「年糕匹薩」;在年糕、肉和蔬菜中加入白醬汁,用烤箱製成「年糕烤菜」;另外,在蔬菜軟餅或餃子里加些年糕,口感味道也很不錯。只要有烤箱或平底鍋,年糕就輕而易舉地變成了一道速食食品。
年糕匹薩
以糯米爲原料的日式點心被稱爲「年糕點心」,其中包括「大福餅」這類帶餡兒的點心,而「素甘(白糖粳米糕)」和「外郎(米粉糕)」則是在年糕里加入白糖調變而成的。還有京都名點「生八橋」,是在年糕裏裹上餡料製成的,現在已經成爲遊客們最愛的一種京都手信。有些年糕點心的餡料還使用了朱古力或抹茶忌廉,非常時尚。包着草莓和豆沙的「草莓大福」糰子,裹着冰淇淋的「年糕冰淇淋」等,以糯軟的口感而爲人喜愛。
京都名點「生八橋」
用加糖的糯米麪皮和豆沙將草莓包裹起來的「草莓大福」糰子
不過,年糕粘性大,所以容易噎住喉嚨。因年糕噎住了喉嚨而被救護車送到醫院的人數,每到新年正月都會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由於咀嚼功能較弱,應該特別切記,年糕要小口小口地細嚼慢用。
本文轉載自日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