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體貼才是關鍵詞

2021年03月22日 衣食住行
title

每年4月,是日本的開學季,小朋友們告別幼稚園,換上校服,背上方方正正的書包,很有儀式感地開啓了學生生涯。

發祥於日本明治時代的小學生書包,已經成爲日本的文化特徵之一,從一年級開始,一背便是6年。第一次入學式、第一次運動會、第一次考試、第一次留校…… 一個書包見證了一個孩子6年裏的每一個第一次。

大概是從兩三年前開始吧,國内對日本小學生書包極爲追捧,並列出了諸多理由,包括保質期長達6年,雙肩背後腰帶符合人體工學,地面震動時可以保存頭部,正面和側面帶反光條,落水時可以救命……總之,各種神奇。

沒有實際利用過,所以不對功能做任何點評,但圍繞日本的小學生書包,在我的身邊的確發生過動人的故事。

一位媒體老前輩30年前來日,兒子進入日本小學做插班生,成爲全校唯一一個沒有小學生書包的孩子。當時中日兩國物價懸殊,8萬日元起的書包委實令人犯難。有一日,班導師前來家訪,誠懇地跟老前輩說,自家孩子在讀小學五年級時,鬧着要買新書包,才用了一年多,就升入中學了,家裏不捨得把簇新的書包丟掉,一直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是好。如不嫌棄,就請令郎拿去用吧。班導師反復強調,令郎拿去用其實是在幫助我們,千萬別有心理負擔。如此地真誠體貼。

體貼,其實就是我對日本的小學生書包的全部印象。在東京的足立區,有一家建立55年的製作所,「正因爲是陪伴孩子們成長的用具,所以要拿出最高的質量」。這是建立者半個多世紀以來不變的信念。

叮叮叮,咚咚咚,噠噠噠,一推開製作所的大門,縫紉機、小鐵錘,各式各樣的道具奏響了大合唱。一個小學生書包的組成部分,居然有110個以上的部件。

建立者今年已經80歲了,依舊工作在第一線。16歲那年,他跟同學一起離開故鄉岐阜,來到東京找出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製作小學生書包的公司裏做採買。把採買來的材料送到匠人們的手上,再看匠人們如何裁減、組裝、縫製成一個書包。看了足足10年,儘管一次也沒上手製作過,但至少摸清了流程。

待到真正建立起一個製作所,他才明白,什麼叫井底之蛙,什麼叫眼睛會了手說不行。無論是用針還是用錘,都是在跟零點幾毫米的世界較勁,折角是否均勻平滑,針腳是否細密筆直,都是決定高級感的關鍵。

title

半個世紀過去,從前的門外漢如今也成了業界的老前輩了,而且在設計上很有自己的想法,曾獲得過全國百貨店協會會長特別設計獎、經濟局長獎等。他設計的小學生書包,簡潔大方,線條流暢,即便是用成年人的目光審視,也是上等的皮製品。

不妨回憶一下,我們的小學時光,六年的成長跨距相當大,無論是審美還是喜好,都有巨大的變化。到了五、六年級,如果還揹着一年級挑選的粉粉藍藍的書包上下學,可真是件傷自尊的事情啊。

建立者在設計書包時,已經體貼地爲孩子們想到了這一點。同時,他還考慮到了家長們的感受。一個書包,陪伴孩子6年,是重要的成長見證,很多家長都捨不得將舊書包扔掉,但保管的確又很佔地方。爲此,製作所決定提供一項特殊服務——把舊書包做成迷你版。

title

無論什麼品牌的都可以,只要把用過六年的舊書包郵寄過來,製作所都會以此爲原料做出一個迷你版,送給家長和孩子留作紀念,這項服務收到了很多感謝信。

令建立者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體貼的服務,成爲了技術進步的臺階。那些來自全國各地,來自不同品牌的舊書包們,經過六年的使用,弱點變得顯而易見。比如某個角落易磨耗,某種材質出劃痕,某個地方的縫線常繃開…… 這些弱點,都是產品改良的關鍵。

日本的小學生書包,或許沒有傳聞中說的那麼神,但透過它傳遞出來的體貼,應當被更多人看見。

title

莊舟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