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2019年02月15日 人物往來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曾經頗受器重,歷任多項要職,並有詩作流傳至今。而他,卻是一位日本人。他不僅爲唐朝效力幾十年,而且最後埋骨唐土。這位歷史人物就是阿倍仲麻呂(又寫作「阿部仲滿」,日語爲「阿倍仲麿」)。中國人也許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是他的漢文名朝衡(又作晁衡、鼂衡)可能有許多人知曉。他的故事和詩作,一直被引爲中日友誼的美談。

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位於西安興慶公園内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位於西安興慶公園内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才華橫溢,遠渡天朝

阿倍仲麻呂出身名門,生於日本大和國(今日本奈良縣)一個貴族家庭,是家中的長子,自幼聰明好學,才華橫溢。他嚮往唐朝文化,熟讀漢唐典籍,漢文頗爲精通。

彼時日本崇尚唐朝的各項先進位度,常派出遣唐使去到天朝學習。717年(唐開元五年),阿倍仲麻呂由於才華卓越,有幸被選爲遣唐留學生之一。當時,遣唐使的渡航船從日本難波港(現在的大阪)出發遠赴唐朝都城長安(現在的西安),五百多人浩浩蕩蕩在揚州(也有一說認爲是明州)登陸。阿倍仲麻呂也由此開啓了自己和唐朝數十年的緣分。

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阿倍仲麻呂的家鄉奈良櫻井的紀念碑

阿倍仲麻呂的家鄉奈良櫻井的紀念碑

碑上雕刻着他的著名思鄉和歌「天の原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いでし月かも」(極目望東天,皓月掛天邊,神馳天之原,春日三笠山——JST客觀日本編輯部試譯)

學識拔萃的外國進士

阿倍仲麻呂到達長安後,和其他遣唐使一起進入當時教育貴族子弟的高等學府國子監太學學習,攻讀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當時的唐朝正值盛世,各項制度都頗爲寬容,外國人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並在唐任職。阿倍仲麻呂不僅天資聰穎,而且異常勤奮刻苦,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之後,於開元年間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以優異成績高中進士。據日本學者木宮彥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日本存有遣唐使制度的200多年間,一共派出了144名留學生,仲麻呂是其中唯一科舉及第之人。

許多人都知道科舉制度中,進士是高等文官仕補,對詩文的要求極高。即使對中國人而言,考中進士者也是鳳毛麟角。阿倍仲麻呂作爲一個外國人,能夠取得進士的桂冠,可見其漢文功力不凡,其學識無疑是出類拔萃的。更重要的是,高中進士,要求的不僅僅是詩文,還需要應試者深通天下大政,對唐朝的風土人情,民生大事,儀式盛典,時事政策都瞭然於胸並有獨到見解。想來阿倍仲麻呂對唐朝的文化和社會民生也有深刻的瞭解。

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阿倍仲麻呂的思鄉和歌在日本被載入「百人一首」

阿倍仲麻呂的思鄉和歌在日本被載入「百人一首」

德才兼備,爲唐效力

按照唐朝的學制,遣唐使在唐逗留時限爲10年。阿倍仲麻呂由於德才兼備,詩文俱佳,早早地結業並得到當朝的賞識,出任官職。史籍中記載他在公元725年(唐開元十三年),任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正九品下),其後逐年升遷,歷任左拾遺(從八品上)、左補闕(從七品上),甚至祕書監,能經常在玄宗身旁侍奉。由此可見,阿倍仲麻呂本人的確才華學識出衆,雖爲外邦人士,但深得信任並得到重用。

在唐效力多年期間,阿倍仲麻呂曾請奏歸國,被盛情挽留,希望其在唐繼續操作效力。可見其才能十分被賞識。後來,天寶十一載(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抵達長安城。這批遣唐使的副使吉備真備,正是當年和阿倍仲麻呂一同入唐留學的故交,兩位闊別多年的好友久別重逢,不禁感慨萬千。彼時的阿倍仲麻呂,已經不再是初入唐的未滿20歲的遣唐使留學生,而是一位入唐已經三十七年,仕奉唐朝三十載,功勳卓著且已屆五十六歲高齡的老人了。

此次和老友會面,讓他思鄉之情濃烈,於是他再次奏請回鄉。唐玄宗感念他多年爲唐朝鞠躬盡瘁,且家有年邁高堂,便應允他回國,並任命他爲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作爲一個外國人,被任命爲中國使節,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在當時也是無上的榮耀,可見仲麻呂的確在當時得到了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753年,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團,從蘇州黃泗浦(今江蘇鹿苑)啓航,駛回日本。天不遂人願,這次船隊在中途遇上了大風暴,四艘船有三艘各自開到了日本,阿倍仲麻呂所乘的那艘船卻下落不明,直到次年依然杳無音信,他們便被推定已經在海上遇難。阿倍仲麻呂在唐任職時的好友,都紛紛作詩悼念。詩仙李白爲此悲痛地寫下了《哭晁卿衡》這篇名作,以表達對友人悲切的思念之情。「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一生所寫的悼亡詩屈指可數,可見阿倍仲麻呂和詩仙李白交情不淺。

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位於西安興慶公園内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上所刻李白《哭晁卿衡》詩

位於西安興慶公園内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上所刻李白《哭晁卿衡》詩

然而,這悼亡詩實際上卻是個大烏龍。阿倍仲麻呂的船隨風漂流到了安南驩州(唐屬地,今屬越南),船隻並沒有沉沒,但是他們遭遇了土人的襲擊,死了一百七十多人,僅有阿倍仲麻呂等十餘人生還。歷盡兩年多的艱險和輾轉,一路坎坷,他們終於又回到了長安。

回長安後不久,安史之亂放大。世事動盪,阿倍仲麻呂便打消了回日本的念頭,決心仕唐終生。他重返仕途,先後深得肅宗及代宗信任,歷任要職,由左散騎常侍(御前諫官,從三品)至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河内當地最高官員,正三品),最後官至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據《古今和歌集》,寶亀元年正月最終長眠於長安,天皇追封面裡品潞州大都督。可謂畢生的青春和年華,都奉獻給了唐朝。

詩文卓越,廣交詩友

阿倍仲麻呂不僅仕途通達,學識過人,而且才華橫溢,詩文極佳。性格又相當豪爽,和當時的文人名士有密切來往。其中的好友,不僅有上文提及爲他寫「悼亡詩」的詩仙李白,還有大詩人王維。仲麻呂歸國前夕,王維贈詩《送祕書晁監還日該國》,還專爲此詩寫了很長的序文,熱情歌頌中日友好的歷史以及仲麻呂的過人才華和高尚品德。此外,唐儲光羲、趙驊、包佶、劉長卿等文人,也是他的好友。他們經常一起飲酒賦詩,暢遊山水,切磋文學。

他本人曾在準備歸國時,作《銜命還國作》贈答友人: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詩中對中國的留戀之情,對故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以及對唐玄宗的感戴心情躍然紙上,情感充沛,感人至深。這首史詩,歌頌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至今依然是兩國人民廣爲傳誦的不朽詩篇。這首作品,後來收錄在宋代編纂的優秀詩文集《文苑英華》裏,也是《文苑英華》中唯一外國人的作品。

仲麻呂回到長安後看到李白爲他寫的悼亡詩,百感交集,曾寫下了著名詩篇《望鄉》:「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爲君哭,不得長安住。」

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月岡芳年繪《月百姿》

月岡芳年繪《月百姿》

這些飽含着情感和溫度的動人詩篇,是中日友誼的傳統和歷史的真切見證,讓我們身處千年之外的現代,依然能夠感受詩人之間赤誠的友誼,也能深切感受到阿倍仲麻呂對唐朝及友人的深厚感情。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u-how.co.jp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