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蔣」述日本:NHK重溫中國改革開放背後的再思考

2019年04月16日 人物往來

上個月,日本NHK播出了特別節目《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在中國引發熱議。甚至連衆多的日本網友也按耐不住,暢談自己眼中的中日友好,掀起了一個不小的「改革開放熱」。而與其他瞬間即逝的熱點不同,這部片子的社會反響持久性很強,並有很多觀衆直言「常看常新」。

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

《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中的一個鏡頭

NHK的這部紀錄片趨熱走俏,有它應有的商業價值。但是,它深受中國民衆關注,不單是因爲它爲中國改革開放做了「廣告」。引發日本民衆熱議,也不單是因爲探尋了那些令人敬仰、充滿對華友好感情的日本企業家。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不少需要深度解讀的訊號。

坦率地講,近年來,日本鮮有這樣「走心」的電視節目。相反,爲了博取眼球,以中國負面形象爲噱頭的所謂評論節目佔據着不小的視聽市場。反觀,中國的影視作品依然少不了那些令人大跌眼鏡的「抗日神劇」。似乎,中日的影音傳媒已經走不出「隔空抹黑」的怪圈。

筆者認爲,帶有日本官方色彩的NHK推出這樣一部充滿中國要素的長篇紀錄片,既詳實又客觀,平淡中不乏歷史的壯闊;激情裏蘊含對兩國關係的冷靜與沉着。應當說,它背後的意義,配得上它的熱度和讚許。

首先,它表達出中日應當客觀看待對方的重要性。40多年來,中日關係多次低谷。重要終極因數之一在於對對方的認識缺乏足夠的客觀性。特別是,日本視中國的隊形變換和崛起爲「虎狼」,不知不覺間爲輿論引導戴上了有色眼鏡。面對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以紀錄片對改革開放娓娓道來,並稱之爲「世界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試驗」,就是要告訴日本民衆,日本應當而且能夠客觀認識中國隊形變換的必要性和和平性。日本參與支援中國改革進程,跨過去的正是這道坎。

其次,它充分釋放了日本願加大對華合作的友善。筆者曾注意,近年來,中國對日態度始終如一。相比之下,自去年中日兩國領導人互訪實施兩國關係「再啓航」以來,用安倍的話講,日本的對華心態逐漸由競爭轉向協作。心態放平了,視野大開了,格局提高了,中日之間便可以是峯迴路轉,便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更能海闊天空。日本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有力的支援者之一。戰爭的歷史悲劇不能重演,但精彩的歷史瞬間卻可以延續,而新舞臺已在眼前。這部紀錄片,讓人讀出了這種興奮。

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

《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中的一個鏡頭。圖中文字大意爲:學生沒學好的時候,不是學生不夠好,是老師沒教好

最後,它提供了讓中日關係恆溫、升溫的智慧。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說,中日關係的改善才「剛剛起步」,風景無限,挑戰仍在。中國有句老話,患難見真情。紀錄片深刻體現出40年前,改革開放並非什麼「難」(四聲),卻是中國的「難」(二聲)。日本關鍵時刻伸出援助之手,爲中日關係構築了堅而不破的感情基礎。

歷史證明,相互理解與支援,互通互助,共同隊形變換,就是中日關係最大的現實保障,也是讓中日關係行穩、走快、奔高的智慧。當前,中日同處在各自改革轉型的關鍵發展期,亟待拿出同樣的智慧,造福雙邊關係,造福兩國人民。

在全球仍然面臨單邊主義、保存主義及諸多不安神因素威脅和干擾的時代背景下,中日關係能夠點亮世界,釋放溫暖。如果雙方之間能夠像這部紀錄片的出現一樣,多一些考量和設計,中日關係隊形變換必然會「衆人拾柴火焰高」。

供稿 蔣豐
編輯修改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