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一位爲中國「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實務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日本功臣河合良一。和中國人民一起參與這場偉大的革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的,除了河合良一之外,還有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日本人。不僅有政財界高官,還有技術類工程師,也不乏爲數衆多的普通建築工人的影子。今天,爲大家介紹這一特殊歷史進程中,另一位代表性日本功臣——稻山嘉寬。他同樣是這個群體中熠熠奪目的一員。
稻山嘉寬,生於東京銀座,1927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經濟學部,是日本知名企業家,曾任新日本製鐵所社長。這位日本「鋼鐵巨頭」自1928年進入八幡制鐵所後,其後60年一直從事鋼鐵行業的工作,從年輕時候起便活躍在公司經營的第一線。1970年任新日本製鐵所社長、1973年任董事長。1980年任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1982年4月榮獲一等功旭日大綏章。
NHK紀錄片《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的截圖
歷史背景中的「鋼鐵巨頭」
這名「鋼鐵巨頭」和中國的淵源,自然也和鋼鐵密切相關。衆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隊形變換最快的資本主義國家。鋼鐵行業作爲國家的產業支柱,是經濟騰飛的基礎。而日本鋼鐵行業的天下,則首推新日本製鐵公司。
新日本製鐵公司由原日本八幡制鐵所與富士制鐵所合併而成,是日本鋼鐵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是日本最大的工業企業。70年代初,該企業的鋼鐵年產量就已接近5000萬噸,佔全日本鋼鐵產量的2/3以上,鋼鐵產量僅次於美國和蘇聯,位列世界第三。
對比彼時的中國鋼鐵行業,兩者可謂是天差地別。經歷了特殊歷史時期的中國,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當時的鋼鐵廠是過去在蘇聯的援助下建設的,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蘇聯煉鋼技術中斷,中國又一味提倡自力更生,拒絕外國援助,漸漸和各國拉開了差距。當時的鋼鐵廠不僅產量很低,質量也無法滿足需求。
改變中國鋼鐵行業這一歷史現狀,並間接改變中國其他產業現狀的功臣,正是稻山嘉寬。
和中國的淵源
稻山和中國的緣分,遠遠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日本因爲資源匱乏,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的鐵礦石和煤礦。據當時被派去中國的稻山原下屬回憶,稻山先生對中國充滿了感激之情,他曾說:「全靠開灤煤礦,才有日本鋼鐵業的隊形變換。都是託中國的福。正是進口了中國的鐵礦石和煤礦,日本才能在明治時代實施現代化。」
懷揣着這樣強烈的感恩心態,即使當時中日尚未建交,稻山仍努力促進中日經濟交流。早在1957年,他就已經開始向中國出售鋼鐵。1971年,他的公司透過技術轉移,協助武漢鋼鐵廠進行現代化改造。在他們的幫助下,武漢鋼鐵廠很快成爲中國最現代的鋼鐵廠。儘管許多日本僱員對於技術轉移頗有微詞,但稻山嘉寬坦陳,他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參與到中國鋼鐵工廠的現代化改造中。他提到,自己20世紀初在日本創辦第一家工廠時,鐵礦石主要來自於武漢,因此他非常高興能夠以這種方式回報這座城市。
不僅如此,他一直以來的夙願,就是能夠和中國開展更加廣泛的經濟交流,能夠透過一己之力,幫助中國更快地實施鋼鐵行業的現代化。他的這一夙願,隨着鄧小平訪日漸漸成爲現實。
NHK紀錄片《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截圖:鄧小平在新日鐵工廠視察
夙願成真,卻坎坷重重
稻山嘉寬是鄧小平在日本主要的商業接待者。鄧小平訪日期間,稻山嘉寬陪同鄧小平參觀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君津鋼鐵廠。這家鋼鐵廠的產量相當於當時中國所有鋼鐵企業產量的一半。看到流水鑄造生產線以及電子計算機控制生產的技術後,鄧小平深感中日差距巨大,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迫切性。他認爲,君津鋼鐵廠就是中國第一個現代鋼鐵企業的模板,希望日本幫助中國建設一個一模一樣的現代化鋼鐵廠,幫助中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稻山先生曾經統率八幡鋼鐵公司以及後來的新日鐵,引進各國先進的技術設備及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取各家之長與日本本土的管理文化相結合,從而開創了一條獨特的成功之道,最終促進了日本鋼鐵業的騰飛。基於他在日本乃至世界鋼鐵行業地位,對中國進行煉鋼技術援助的日本企業家,非他莫屬。
於是,稻山先生根據當時中國政府的提議和要求,帶領上千所日本公司參與了一個龐大的工程——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鋼鐵廠「寶山鋼鐵總廠」的建設。寶鋼工程是改革開放中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大工程之一。當時可以說是寄託了重組中國凋敝經濟的巨大期待。
工程開工後,數百名日本人被派遣到寶鋼總廠,和5萬中國人和並肩工作。稻山囑咐駐華的日本員工:「要以建設自家鋼廠一樣的態度,全廠上下同心協力幫助中國。」就這樣,寶鋼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NHK紀錄片《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截圖
然而,幹勁滿滿的日本技術人員和工人們,萬萬沒有想到,1981年,他們接到一則突如其來的「所有工程建設終止」的通知。這一突發狀況震驚了中日兩國的專案參與者。大家都不明白中國政府内部到底發生了什麼,停工理由爲何。許多人非常着急,時間一長便開始產生了動搖和放棄的念頭。
中日之間不屈不撓的粘合劑
此時,稻山會長安慰大家說「兩國各有各的難言之隱,必須尋找相互靠攏的妥協點,設法推進下去……我們不能就這麼放棄未來,絕對不能坐視不管。」後來,他們瞭解到,中國政府的停工也是情非得已,當時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耗資巨大的寶鋼便引起許多民衆的不滿。於是,稻山先生便決心做中日之間的粘合劑,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將雙方即將破裂的合作,再次重組起來。日方也派人來到中國勸說,明確向中國政府表示將提供幫助,雙方一起商討對策,將工程繼續操作推進。
「我們從未想過放棄,只想要完成工作,無論如何也要盡一切努力,費心還有忍耐,盡力完成工作。絕對不能讓世世代代的中日關係受到傷害。」秉承着這樣的信念,日本方面積極向中國提供幫助並建言獻策,鼓勵中國尋求各種途徑的國際支援。除了日本政府之外,從日本民間的金融機關就融資了3000億日元用於支援寶山專案。並以此爲契機,建立了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透過交流會,中日雙方共同想辦法解決現實問題。在雙方不懈努力下,寶山鋼鐵專案順利復工。1985年,寶山鋼鐵順利完工,1990年整個專案完全結束。
原計劃二年半的工程,最後花了八年時間完工,期間的坎坷曲折和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參與過的人才能明白。當所有設備再次順利運轉、專案終於重見天日時,當專案歷經重重困難,最終順利完工時,稻山和所有專案參與者都無比激動。專案建成後,稻山先生感慨萬千,在大會中發表感言:「只有參與過寶鋼的人才懂,參與到寶鋼建設是我這輩子的驕傲……能走到今天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透過日中友好的想法一個一個克服解決了。才迎來了今天,我們能夠一起分享這份共同的喜悅。」
稻山的下屬曾說,「沒有稻山先生,就不會有這個大工程。」的確,稻山先生對於寶鋼專案的誕生和完成,都功不可沒。他是中日之間不屈不撓的粘合劑,也是兩國之間友好的橋樑,他的功績,值得後人稱道。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