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人物】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三村明夫,比鋼鐵更爲牢固的中日友誼建設者

2019年07月16日 人物往來

在我們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人物系列文章中,多次提到改革開放初期,許多重要的產業工程得到了日本企業和日本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和援助。其中,中國寶山鋼鐵總廠的建設是極爲典型的例子,它是在日本新日鐵公司(日本鋼鐵公司)的全面援助下建成的。今天的主人公,正是曾經擔任過新日鐵社長的三村明夫先生。

鋼鐵界的知名企業家

三村明夫,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是日本經濟界享有盛名的實業家,新日鐵公司名譽主席。2013年至今任日本商工會議所「會頭」。日本商工會議所是日本三大經濟團體之一,其「會頭」在日本商工界的影響力非同小可。1993年至2003年先後擔任新日鐵取締役及社長,日本鋼鐵聯盟會長,日本經濟理事副主席,日本商業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此外,他還主持參與日本核能、新能源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曾任中央教育委員會主席,内閣府經濟財政諮詢會議議員等,在各方面都相當活躍。除此之外,在中日經濟領域的友好往來方面,三村也貢獻頗多。

三村先生和中國的淵源,與他曾領導的新日本製鐵公司密切相關。新日鐵是全球第2大鋼鐵公司,和中國的往來已有三十餘年曆史。以新日鐵爲媒介,三村先生爲中日友好搭建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樑。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三村明夫,比鋼鐵更爲牢固的中日友誼建設者

三村明夫、圖片來源:日本商工會議所

新日鐵和中國鋼鐵

新日鐵和中國鋼鐵工業的關係歷史悠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西方冷戰大格局加上中國文化大革命和中國製定的自力更生路綫,中國鋼鐵工業一直處於低迷狀態。1974年,新日鐵參與援助的武漢鋼鐵廠現代化改造專案成爲了打破這一局面的轉折點。其後,新日鐵又全面參與上海寶山鋼鐵廠的建設。

從1978年的上海寶山鋼鐵廠第一期套裝設備建設開工以來,新日鐵公司一直協助中國進行鋼鐵工業改造事業,並長期派員駐紮寶鋼落實相關專案工作。當時的許多基礎性但是至關重要的技術,例如基礎改良技術、鑽探技術,都是從新日鐵傳入上海的,解決了許多當時中國長久未能克服的技術難題。

1978年底,寶鋼第一期工程起動建設。當時中方提出開工後三年内建成一座鋼鐵高爐。新日鐵公司審慎評估了當時中國經濟狀況後,冷靜進言三年的時限十分勉強,並提議按照中國國情,將工期目標延長到4年。後來工程按照計劃完成。第一期的技術設備以及管理技術,幾乎全部是從日本引進的。建成投產的寶鋼,煉鋼能力從開設時的300萬噸擧升到了1120萬噸,它與1978年締結的日中和平友好條約起伏同步前進,成爲了日中經濟技術合作的象徵。

寶鋼高管曾說:「從70年代的第一期起至今,新日鐵和我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即使在沒有特定合作專案時,雙方領導每年至少也有1至2回促膝長談……頻繁會面,反復協商……對細節深入闡明,而不只是簡單的協議。」日本方面,新日鐵的董事會議室裏,還裝飾着鄧小平先生在1978年訪日時寫給該公司的親筆題詞以及與日本新日鐵簽訂合作協議的照片。

由此可見,寶鋼和新日鐵淵源頗深且交情持續至今。曾作爲新日鐵社長的三村明夫,與中國結緣也就自然而然了。

中日睦鄰,合作永續

三村先生一直在各種場合呼籲,中日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非常重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中國、日本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大國,也是鄰居。透過交流,能給雙方帶來很多好處。相反,不交流,帶來的害處也很大,日本經濟界人士對這方面問題有很深的認識。」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三村明夫,比鋼鐵更爲牢固的中日友誼建設者

三村明夫訪問中國,圖片來源:中新網

當然,由於種種終極因數,兩國的經濟交流經常困難重重,阻力頗大,交流停滯甚至中斷的時期也有過。例如三村任領導的「日本商工會議所」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代表團訪中,但是因爲很多終極因數也中止過。三村先生說,「雖然中日之間在政治上存在很多問題,但在經濟上依然會積極進行交流。希望在經濟方面可以不受政治的影響,這些年來,日中之間交流尚算順利,中日民間沒發生大問題。訪問中止是非常可惜的……近年,受政治因素影響,日本企業投資中國,需要考慮的風險增多。」他也坦陳,相比日元貶值和中國勞動力成本擧升等因素,最讓人遺憾的中日經濟交流停滯的終極因數,正是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交流變少。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三村明夫,比鋼鐵更爲牢固的中日友誼建設者

圖片來源:日本東方新報

三村先生常常提及鄧小平先生給新日鐵的贈言「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我們共同努力吧!」,呼籲中日雙方要努力克服障礙,踐行鄧小平先生的贈言。新日鐵也一直奉行,無論怎樣的時期,兩國關係如何波動,都和寶鋼保持着很好的關係。

三村先生也積極呼籲中國民衆加深對日本的認識。他曾說,「人們獲取資訊都是透過媒體,但媒體報導的事實只是一個方面,事情本身是多方面的,希望更多的中國遊客能透過親身去日喻體會,去了解真正的日本,增加對雙方的瞭解。」

此外,三村先生多年來一直頻繁組織企業團體訪問中國,透過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促進兩國的經濟合作。例如,自2000年開始,中日經濟合作會議就在中國的東北三省地區和日本的仙台、新潟等地輪流舉辦。三村任新日鐵公司社長兼日中東北開發協會會長時,就親任團長,組織包括新日鐵、東芝、丸紅、三井物產、住友化學、豐田、伊藤忠、日立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的日方代表參加會議。會議議題常常和當下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如2011年的「災後重建與中日經濟合作」,2015的「加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以及2018年的「減量貿易摩擦推進貿易自由」等等。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三村明夫,比鋼鐵更爲牢固的中日友誼建設者

和李克強總理會談,圖片來源: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超越合作層面的友誼萬古長青

產業層面的交流,對中日雙方都有利並且有意義。中日兩國雖然一衣帶水,文化方面也有許多共通之處,但是無論是社會制度、法律法規、文化概念,還是生活方式、社交禮儀都存在極大的差異。三村認爲,友誼的出發點和保持長久的祕訣,正是求同存異,謀求互利。而超越這些差異,超越專案協議和合作層面交流的友誼,無關乎利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正如三村所言,每一次簽署合作協議後,大家相互間舉杯共慶,把酒暢談,脫離合作層面的個人與個人,擺脫了身份束縛的彼此,相互間看到了真實的面孔。「在共度的這段時光中,由於工作而建立起了信賴關係。我感到這種非正式交流而建立的相互關係,比在正式場合的交流,實際上要深得多,持續得長。」

中日兩國間長久深遠的友誼,不僅需要三村先生這樣的有識之士不斷在官方層面積極努力,也需要兩國的每一個普通人,增進了解,加強彼此間的非正式交流,從而使得兩國人民友誼比鋼鐵更爲牢固,情義方能萬古長青。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