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請看:【日本學者在中國】專集
①請問您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契機是什麼?
2014年以前我一直在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島本功教授(已故)手下擔任助教。後來覺得自己到了該獨立的年齡,於是開始尋找獨立職位。「去申請全球各地的研究所和大學的公開徵才會怎麼樣呢?」——出於這種單純的興趣,我開始申請海外的研究所。現在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上海中心)是我申請的第二個海外研究所。
②請介紹一下您自己的研究主題和所在研究室的基本資訊等。
我對地球上最重要的作物水稻的細胞内發生的訊號轉導機制很感興趣,一直在進行以植物的免疫機制爲中心的解析研究。植物利用内源性肽和生理活性物質來控制脅迫耐性、細胞繁殖、氣孔開閉、根部成長、免疫及發育等各種功能。我們打算查明功能幾乎未知的内源性肽和生理活性物質的作用,從而明確植物發生各種現象的機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利用獲得的内源性肽和生理活性物質的資訊,「自由地設計植物」。
研究室一瞥
定期發佈會結束後師生聚餐
③大學裏是否有值得一提的設備和支援制度?
我所在的中國科學院類似於日本的理化學研究所,在中國各地擁有100多家科研院所,擁有約6萬名職工,上海中心的組織規畫非常好,職工會議基本都是用英語召開。上海中心的優點是,建設了4個擁有高級解析設備的研究室(生物成像、蛋白質組學、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各研究室都有技術優良的研究人員,爲我們的研究提供支援。委託他們進行解析的話,會解析和輸出能向論文期刊投稿的結果。透過這種制度可以有效推進研究。希望日本也能採用這種制度。
我以前所在的奈良先端大學院大學,2014年度以前在植物全球教育專案中爲校内外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優質的設備解析支援。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制度,但隨着專案結束,這種支援也不復存在了。關東和關西等地方如果有能提供優質設備解析的設施,應該就可以更有效地推進研究。
④請介紹一下日本與中國的研究環境有何不同。
我到上海工作前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預估可能會存在諸多不便,所幸這只是我杞人憂天。雖然也有一些無法獲得的試劑和需要很久才能拿到手的設備等,但科研方面基本實施了與日本相同的環境。
中國的研究經費階層與日本相似,可以分爲五大預算來源。1)爲基於自由創意的研究提供支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像日本的科研費那樣,爲年輕研究人員初次申請的研究專案和基礎研究專案分配預算。可以使用英語申請,而且最多可以同時申請3個專案,我也從NSFC申請了2個專案的經費。2)國家科技管理資訊系統公共服務平台(MOST)相當於日本的CREST(戰略性創造研究推進事業),明確規定了任務,小組研究每年的預算規模約爲數億日元。明確規定了應該完成的論文數量,如果是用來培育優良品系的水稻,則明確規定了培育的數量等。另外,3)中國國内的約250個實驗室被指定爲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 Key Laboratory),每年能獲得數億日元的預算。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以學科爲單位採納的,因此一所大學裏指定了多個重點實驗室的情況並不少見。另外,我聽說4)省(縣)裏也會分配研究預算。此外,5)大學和研究所也會提供支援。
⑤您對正考慮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研究人員有何建議?
我個人的感想是,作爲日本研究人員的職業隊形變換道路,可以更多地考慮到中國開展研究。很多知名的中國研究人員都透過千人計劃從歐美回到了中國,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的研究環境已經非常完善。
日本與中國同處亞洲圈,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中國工作和生活應該沒有太大困難。日本人最大的優勢是能看懂漢字。就這一點而言,應該可以說日本人最適合到中國開展研究。另一方面,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中國的隊形變換非常迅速,從1960年代的日本到現代日本存在的各種現象在當前的中國都能看到。健康保險等部分社會階層還沒有跟上快速的隊形變換,對這方面進行改善是中國社會今後面臨的課題。
⑥是否還有其他想要介紹的内容?
目前,50-60多歲的中國知名研究人員中有很多都曾留學日本,但30-40多歲的研究人員中,有過日本留學經歷的人則大幅減量,大部分都是從歐美國家留學歸來的。我擔心將來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可能會越來越淡薄。目前,自然出版集團和冷泉港實驗室等都在中國設置了大型分支機構等,中國在亞洲的存在感日益強化。今後,中日兩國需要合作,共同引領亞洲的科技隊形變換,我認爲,兩國保持雙邊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到日本留學的很多中國學生都是感受到了日本的某種魅力才來日本的。爲了讓大家身邊的海外留學生成爲日本的忠實冬粉,同時爲了取得研究成果,請一定支援他們,這樣將爲日本未來的研究隊形變換做出巨大貢獻。
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的大力支援下,我們成立了在華日本研究者協會(http://www.sti-lab.org/japan.html)。日本研究人員以PI和研究員的身份到中國工作的情況增加。成立在華日本研究者協會的目的是爲這些人順利開展研究提供支援,同時建立一個無論任何領域、專業、出身和年齡等均可進行資訊交流的場所。目前大約有60名會員,東到上海,西到毗鄰緬甸和老撾的雲南省西雙版納都有會員們的身影。雖然由於物理可用能距離比較遙遠,很難直接見面開展活動,但正使用郵件和微信慢慢建立聯繫。另外,在華日本研究者協會不僅爲在華研究人員提供支援,還打算成爲中日兩國的橋樑。如果對中國的研究有任何疑問或問題等,研究者協會可以提供支援。
研究室成員合影
河野洋治: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初級組組長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