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日兩國建交以來,跨越不同的歷史時期,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友好交流上,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績,也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爲了兩國的友誼和共同隊形變換而積極奔走的友好人士。
在教育和學術交流領域,兩國的交流與合作也一直頗爲密切。早在1979年12月,中日兩國政府就簽訂了《中日促進文化交流協定》,促進中日雙方在教育與學術領域進行合作與交流。多年過去,許許多多的奮戰在學術和科研一線的科研工作者,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歲月切實地推動了兩國的學術合作和交流。今天的【人物】主人公,正是這樣一位讓人敬仰的科學家——小池俊雄。
小池俊雄教授(圖片:人民網記者趙亞輝攝)
建樹非凡的科學家
小池俊雄,國際知名水文氣象專家,也是推動全球統合觀測和構建全球氣候觀測大資料的先驅和領導者,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災害和風險管理中心(ICHARM)主任,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資料諮詢委員會副主席,同時也是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生於1956年,於1985年獲得東京大學工程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與水循環有關的野外觀測、人造衛星觀測、數值模擬研究法和環境心理學研究。
許多人對於科學家的工作和生活也許並不瞭解,他們的大部分工作專業而高深,和普通人的生活相距甚遠。然而,提到小池教授的頭銜和學術成就,卻不得不讓人歎服。他是全球水循環綜合觀測期專案(CEOP)的首席科學家,GAME遙感國際委員會主席,全球地球觀測系統(GEOSS)計劃的起草人之一,日本文部科學省地球觀測促進委員會成員,國土交通省的河流改善基本政策檢驗委員會的委員以及關川流域委員會的主席。
作爲一名國際知名水文遙感氣象專家,他在水文和氣象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的成就:建立了新一代冰凍圈陸面水文模式(WEB-DHM),並將其應用於亞洲和非洲數十個國家的水資源綜合管理實務;開發了微波人造衛星的土壤水和覆雪反演演算法以及資料同化系統,生產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全球土壤水和雪水當量官方產品;隊形變換了青藏高原陸面程序模式,提出了高原大氣邊界層隊形變換和大氣加熱程序的新見解。
這些學術成就,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理解其内涵和價值。但是,他所獲得的諸多國内國際榮譽,也向世人展示了其學術建樹的非凡和卓越。他曾榮獲日本土木工程師學會最佳論文獎(1985年),日本氣象學會堀内獎(2000年),日本土木工程師學會水工程論文獎(2001年),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局(NASA)團體成就獎(2003年),IPCC 2007諾貝爾和平獎(2008年)貢獻獎狀,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2009),國際水文與水資源獎(2009),日本水大學國際貢獻獎(2010),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2018)等。
頒發「愛因斯坦講席教授」榮譽憑證(圖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科學無國界,中日共鑽研
小池教授的學術成就無疑是令人讚歎和仰慕的。更讓人敬重的是,在和中國的友好交流方面,小池教授幾十年來也兢兢業業,付出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奔走兩國之間,同樣也取得了累累碩果。
他以首席科學家身份領導了「全球氣候研究計劃(WCRP)」的「全球能量和水循環之亞洲季風青藏高原試驗(GAME/Tibet)」,在「中日氣象災害合作研究中心專案(JICA)」雙邊合作計劃並任專案日方總負責人。他與中科院共同爭取多個青藏高原大型中日聯合觀測專案,爲中科院青藏高原地區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技術、設備,以及寶貴的長期觀測資料。他還多次前往中國,爲中國科研機構講學、作學術報告、指導科研工作。
透過長期的合作觀測和實驗,小池教授也幫助中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科研人才,爲中國的科研梯隊建設和科研人員的能力培養做出了傑出貢獻,提升了中國在氣象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在小池教授的指導幫助下,中國建立了青藏高原野外綜合試驗觀測網,填補了高原及其東部地氣相輔作用綜合連續觀測資料的空白。蠻力支援了青藏高原觀測研究的連續性,爲中國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術報告會現場(圖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推薦其爲2018年度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人選時評價道,小池教授「深度參與中科院青藏高原野外臺站佈局規畫與建設」專案使得中科院在「第三極環境」研究方面實施了由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轉變。他長期擔任「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科學委員會委員,持續爲中科院青藏高原地區研究做出貢獻。小池教授長期深度參與中科院整體隊形變換與戰略規畫,他利用自身國際影響多次推薦中科院科學家在世界一流國際平台開展學術研究並出任要職,爲中科院培養了多名青年科研骨幹……
「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
瞭解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的人也許不多,但這個獎項的獲得者和國家級別的外籍專家獎項卻有極高的重合率,分量非同小可。該獎項設立至今,共有34名外籍專家獲得此項殊榮,其中有24位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19位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小池教授獲得此項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小池教授長期從事青藏高原研究和亞洲季風的水文-氣象程序的相輔作用以及預測研究,與中國科學院已有二十餘年密切的聯繫和合作。早在1999年,小池教授就曾和中科院蘭州冰河凍土研究院共同合作實驗研究,並發表研究成果《藏北高原土壤溫度分布的緯紗向效應和高度效應》;2002年,小池教授與中科院共同合作一項國家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專案、中國科學院創新重大專案、中國科學院重點基金專案《青藏高原局地因素對近地表層地面溫度的影響》;2003年,小池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合作,共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中國西部地區陸面資料同化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中國西部地區陸面資料同化系統」,發表了《一個基於模擬退火法的陸面資料同化演算法》的科研成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圖片來源: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同時,超越國家和民族,爲了共同的學術夢想爲世界科學的隊形變換而努力的科學家們尤其讓人肅然起敬。氣象有晴雨,友好不分時。無論怎樣的時期,像小池一樣的科學家都沒有停止努力。他們的付出並不是空談和口號,而是由幾十年日復一日的觀測、實驗、報告,一個又一個科研專案匯聚而成,這些努力並不會成爲歷史長河的碎浪一朵而後付諸東流,他們是鑄造歷史的磚瓦,也是兩國科技共同前進和隊形變換的基石。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u-how.co.jp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