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學者在中國】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2019年11月21日 人物往來

更多請看:【日本學者在中國】專集

1.在中國開展研究的契機

我的研究人生主要分兩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受到了高人的指點。第一階段在環境諮詢行業從事以研究爲主的工作,第二階段在大學從事中國水質保護的工作。

促使我到中國開展研究的各種機緣像河流一樣連在一起,最早要從45年前說起。一個機緣是我爲大學畢業論文選題苦惱時,與愛媛大學伊藤猛夫老師(已故)在水庫邊圍繞紅潮進行的一番交談;另一個機緣是上碩士時爲了向我的恩師、同爲愛媛大學的香川尚德先生(已故)提交碩士選題時,我在研究筆記上畫下的控藻圍欄手繪圖。這兩件事決定了我未來的人生方向,直到今天。前年中國政府發佈的報告中提出的方案就與我當年那幅手繪圖的内容基本相同。

走入社會之後我也得到了許多人的引導,比如建議我考取學位並一直維持從盈利角度來看屬於虧損的研究體制的上司、引領我走進技術領域的埼玉大學淺枝隆老師、到公司與老闆直接談判的前九州大學楠田哲也老師、我讀博士時的恩師前九州大學的小松利光先生,沒有這些人的指引,我可能無法堅持到現在還搞研究。

在人生的河流由山間小溪進入沖積扇平原的隊形變換壯大時期,我從九州大學的久場隆廣老師那裏獲得了參加中國水環境保護工作的機會,這也決定了我之後的工作方向。正因爲當時擔任了溫州大學日本考察團的協調員,才得到今天這個特聘教授的身份。協調節察的各個環節可能就相當於錄用考試的程序。直到今天,我依然深深感謝那些爲我的人生指引方向的先輩。希望年輕的研究人員也能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即便是一次短暫的偶遇,也要有意識地去維繫關係。

2.研究課題及所屬研究室的基本情況

研究室是從零起步開始建立,自己與2名教師和5名研究生一起反複試錯,從組裝實驗設備開始入手。研究内容則由大學方面指定,大學提供基本資金、政府科研費和企業委託金等,初始資金合計約爲5,000萬日元。研究課題主要爲以下3個:1)開發改善水域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系統;2)以環境條件與生物活體內壓力物質的關係爲指標開墾水域生態;3)利用藍綠藻寄生物控制藍藻放大(藻華)。作爲生物技術應用,目前正研究激活本地環境淨化連串裝置微生物羣的方法。新設計的設備融合了中日兩國的技術,已經開始組裝。迄今爲止已經申請了約20項專利和實用新型,申請時立足於將來中日聯合研究,所以日本方面的研究人員也都以發明者的身份申請。

爲了讓中日兩國的研究人員建立相互合作的關係,溫州大學還與佐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推進學生交流。目前還計劃與其他4所日本大學推進聯合研究。另外,爲將中日聯合研究落實到實處,溫州大學招聘或者正計劃招聘的日本研究人員已達到10人。過去相識的研究人員之間建立起來的互信關係是取得這些成就的基礎。我還獲得了在溫州市政府、太湖管理局及巢湖研究院等發表演講的機會,中國的政府機構直接委託我在日本的研究機構之間牽線搭橋。

日本學者在中國 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在溫州市水利局舉行報告會時的海報

日本學者在中國 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溫州大學、溫州市政府及日本企業聯合實施的水質淨化連串裝置試驗

日本學者在中國 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率領溫州大學研究生考察日本的環境技術(參觀太平環境科學中心)

3.大學裏尤其值得一提的設備和支援制度

我所在的學院被政府認證爲河流流域水質保護管理基地和有用藻類生產基地,已開始商業應用和社會實務。尤其是水質保護設施,在分散式污水處理和異常成長藻類的控制方面擁有最新的技術。作爲大學的成果,與容易終結於研究階段的日本不同,根據這些成果開發的設備已經達到實用化水平並投入運轉。

在這裏,教師的基本工資雖然比日本低,但擁有績效獎金制度,在SCI期刊發表論文、取得專利以及專案得到政府採納等均能拿到獎金。大型專案得到採納還可以拿到溫州市政府的補貼。

日本學者在中國 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與研究生一道實施水質調查

4.中日兩國的研究環境有何不同

近年來,日本的大學研究人員頻頻忙於處理事務性工作,造成了研究水平的下降,而在中國,大學在事務性工作方面提供的支援是日本無法想像的,非常實用,對我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另外,SNS的存在也是中國提高研究效率的支柱之一。政府與大學之間的事務交握、學會交握以及各種委員會的交握等均透過微信(以前是QQ)進行。發表的意見等會在大學和政府留下記錄,因此大家的發言都非常負責任。

微信不僅能輕鬆發送大容量資料,還可以進行羣聊,已經成爲資訊共用和人員交流的平台。在日本,與人相遇從交換名片開始,但瞭解的資訊僅限於名片上的内容。在中國則主要從添加微信好友開始。透過設定,可以輕鬆共用彼此的人脈。微信與銀行也有合作,各種給付以及大學ID卡的金錢管理和交通出行等全部可以用手機完成。日本最近也開始推進商業層面的QR給付,但中國最初推行QR給付並不是出於商業目的,而是爲了解決腿腳不便的老年人無法前往櫃檯繳稅的問題。正因爲有這種理念,才迅速實施了整個社會的應用。在中國的科學領域,基於SNS的合作和資料架構化是科技加速隊形變換的基礎之一。

關於研究所需的各種手續,在日本如果不主動行動就只能獲得表面資訊,但在中國,SNS上有日本研究人員專用羣,不僅是專業的資訊交流,大家還會相互幫助解決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等,羣成員之間非常團結。JST也會爲我們認真提供最新的資訊。線下會議(Off-line meeting)也很活躍,已經成爲一個促成研究合作的機會。另外,對年輕研究人員來說,由於各個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教授也會參加會議,因此能直接進行交流,獲得在日本無法實施的體驗。

日本學者在中國 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研究生院水域生態共生學課堂

5.對考慮到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研究人員的建議

根據我在日本、中國以及美國、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和中東的工作經驗來看,中國的社會和自然之廣闊超乎想像,接觸到的未知部分能直接給自己的研究帶來啓發。尤其是現在日本國内傳播的關於中國的資訊與中國的現實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到中國來親自感受一下至關重要。

6.結束語

中國目前正在自然和生活環境方面大力推進改革。日本也報導過中國的政府領導人年底到貧困地區視察的新聞,從習近平視察時站在馬路上對居民說「大家要認真做好廢棄物分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中國的改革現狀。日本曾經解決過同樣的環境問題,日本的技術和機制在中國可以爲無數人創造幸福。另外,這不僅是研究成果,可以說這樣做還有助於促進中日兩國的相互理解、推進科學技術實施世視線誘導標准以及解決地球的環境問題。

我人生的河流曾一度抵達河口,原本覺着該暫告一段落了,但到中國後,現在它又流向了大海,能像潺潺流水一般作爲挑戰者繼續操作前行,讓我感到很幸福。

我今年62歲,在中國工作讓我覺得自己年輕了20歲。不僅是年輕人,希望高級研究人員也能不斷到中國來大顯身手。

日本學者在中國 以中國地方大學爲起點,推進中日環境戰略合作

研究室全體成員在年終聯歡會上的合影

井芹寧

井芹寧
溫州大學生命及環境科學學院特聘教授

福岡縣出身,1981年從愛媛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進入從事環境諮詢的西日本技術開發公司,2005年在職取得九州大學研究生院的博士學位(海洋系統工程),退休後自2017年起任現職。研究領域爲水域環境共生學。

日文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