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爲符合條件的特定人員頒發了70週年紀念章。爲感謝海外專家長期以來爲中日科技合作交流和中日友好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獲獎者中也不乏爲新中國成立作出傑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本文的主人公,日本友人岩本愛吉正是領受紀念章的外國友人之一。
岩本愛吉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傳染性疾病與電腦病毒學專家,1950年2月出生於日本,197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部醫學科,畢業後一直致力於内科傳染症和微生物學領域的基礎和臨牀研究。
岩本教授具有非凡的學術成就。他曾證明了在日本流行的愛滋病毒具有特殊變異性,是該領域的學術權威。他是原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院長、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亞洲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際艾滋病學會亞太地區代表、日本艾滋病學會理事長、日本厚生勞動省艾滋病動向委員會委員長。
鑑於其爲中日兩國交流合作付出的諸多努力和作出的多項貢獻,岩本教授獲評2010年度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
岩本愛吉教授(圖片來源: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局)
與中國友誼源起於SARS電腦病毒
岩本教授與中國的緣分,始於2003年中國SARS電腦病毒大暴發。當時,儘管國内疫情嚴重,但是岩本教授不顧風險,透過日本學術振興會等多個機構與中國接觸,並頻繁訪問中國,積極參與亞洲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在結識陳竺院士等多位中國學者並進行深入交流後,岩本教授逐漸認識到拓展和中國的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岩本教授曾說,在亞洲進行傳染病研究不能沒有中國這個大國的參與。只有中日科研單位聯手,雙方共同努力,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才有希望攻克諸如非典、艾滋病、禽流感等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難題。秉承這樣的想法,岩本教授迅速行動,在很短時間内便搭建了中日合作研究的橋樑。
中日聯合實驗室的建立
爲促成中日合作,岩本教授多方奔走協調,幾經波折。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在其撮合下,2005年中國科學院與日本東京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申請了2005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資助的「新發、再發傳染性疾病研究基地建設專案」。同時,岩本教授還聯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可用能研究所分別建立了「分子免疫學與分子微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和「結構電腦病毒學與免疫學聯合實驗室」。這兩個聯合實驗室的建立,對中日兩國在微生物學免疫學、傳染病學的合作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標誌着中日兩國科學家在合作開展電腦病毒研究的歷史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日合作是雙贏選擇。中方所需的病例資料可以從合作的東京大學臨牀醫院獲取;同時,東京大學也可以充分利用中方的活細胞螢光顯微影像系統、細胞培養室等科研設備,並且更多地和中國的醫院合作,同時將研究區域化,而並非只限於日本本土。雙贏合作促使雙方合作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的深度逐年加深,水平也不斷提高。
在岩本教授的帶領下,兩個實驗室取得了顯著成果,不僅在致病病原體的機制研究上有理論性的突破,而且還爲開發尋找新的抗電腦病毒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科學》、《自然—奈米技術》等頂尖科研雜誌上發表40餘篇高水平論文。
聯合實驗室先後承擔了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等相關科技專案25項,獲得專案經費支援超過2億元。2006年,兩個實驗室被我國科技部和日本文部科學省正式批准作爲中日兩國政府間合作專案,日方五年内對上述兩個聯合實驗室的經費投入就達到1.5億人民幣,並先後派遣5名日本研究人員長期在聯合實驗室開展傳染病的研究工作,同時中方數名研究人員在日方實驗室長期工作。兩個實驗室帶動兩國的科技交流日趨頻繁,爲了協調中日雙方合作中的日常事務,東京大學還專門在北京爲中日聯合實驗室設立了「北京事務所」。這些成果,岩本教授功不可沒。
當時已經年逾花甲的岩本教授在工作時依然兢兢業業。他不僅需要爲患者進行臨牀冶癒,還要與年輕的同仁共同攜手電腦病毒研究;他選派日方研究人員常駐北京,並親自定期考察研究工作的進展。在專案開始的幾年,他作爲中日傳染病合作研究專案的日方總負責人,每月至少一次利用短暫的週末往來於東京和北京,從來不言辛苦。
交流報告現場(圖片來源: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衆望所歸的獲獎者
岩本教授除了透過實驗室積極促進兩國的合作交流外,還透過多種方式拓展中日科技合作的廣闊前景。
岩本教授積極廣泛地開展了與中國各醫院、國家及地方疾控中心在新發突發傳染病方面的合作研究,促進了中日兩國分子醫學研究領域的統合隊形變換。爲了能廣泛交流疾病的防控經驗,岩本教授還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走訪。例如,2010年8月,他與雲南省預防醫學會合作,共同在雲南進行實地考察,歷時一週,行程2500公里,走訪了當地多個疾控中心,並就如何有效預防艾滋病等問題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大量寶貴意見,提升了我國基層地區醫療業務水平。
此外,岩本愛吉教授還非常熱衷並積極參與對中國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他多次要求聯合實驗室中的日本科研人員對中國學生和技術人員進行積極培訓。五年内中日聯合實驗室一共培養研究生和青年技術人員共20餘名。同時,岩本教授還邀請了多名中國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到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訪問,透過合作研究等方式投身中國青年人才隊伍梯隊建設。
2011中日聯合實驗室研討會(圖片來源:中科院生物物理可用能研究所)
岩本教授還不斷拓展他參與的中日交流活動的廣度。例如,儘管每次來中國行程都非常滿,但他還常抽時間積極參加科普日活動。此前,岩本教授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中國青少年宣傳普及傳染病傳播方式和防控對策的科普宣傳,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等節目的關注和報導。
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圖片來源:中科院官網)
岩本教授不辭辛苦,爲增進中日兩國分子醫學研究領域的統合隊形變換竭盡全力。他奔走多年,頻繁往返中日之間,爲兩國交流合作牽線搭橋。他所促成的諸多科技交流方式極大地豐富了中日兩國的科技交流形式,其言行,更是激勵着更多的科學家致力於中日友好的偉大事業。他是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是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以其真摯的情感、淵博的學識、辛勤的耕耘,架起了中日兩國科技交流合作的橋樑,爲促進兩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隊形變換、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友誼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樣的科學家,獲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實屬實至名歸,是真正衆望所歸的獲獎者。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u-how.co.jp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