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朋友們也許會留意到這樣一件館藏品——一座青銅的人物半身雕像,這座人物雕像由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大師程允賢製作,情緒表達生動,栩栩如生。雕像的主人是一位日本人,他的名字叫石本正一。
展示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内的石本正一雕像
石本正一,祖籍日本千葉縣, 在北海道大學農學科取得農學博士學位,曾任日本地膜覆蓋栽培研究會事務局長、日中農業農民交流協會理事、日本千葉縣米可多化工株式會社會長等職。
石本正一作爲在中國引入和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核心人物,一生致力於中日農業科技交流,他的足跡遍佈中國 26 個省市自治區,實施指導和培訓的次數不計其數,並參與過多項中日間重大科技合作專案,爲中國農業的變革和隊形變換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中國地膜覆蓋栽培研究會聘請他爲榮譽顧問,同年介紹他無私奉獻事蹟的文章《石本正一真夠朋友!》被刊登在9月24日的人民日報上。1997年2月石本正一第 100 次訪華之際,中國農業部在北京爲他專門舉辦了一場「石本正一第 100 次來華紀念會」,並鄭重地向他贈送了這尊雕像,以表彰他爲中國農業做出的傑出貢獻。2000年2月,雖然石本正一已經逝世,中國科技部部長還代表中國政府將「國際科技合作獎」授予了石本正一的夫人石本召代女士。
一顆報恩之心
石本正一1925年1月出生於大連市,在中國生活了17年的他對養育過他的中國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70年代初就打算把他的專長——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傳授到中國。然而,他第一次來中國時正趕上文革中的「批林批孔」運動,各地動盪不安;他第二次來時又遇上唐山大地面震動。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後,中國才算真正迎來了隊形變換科技的新時期,對石本正一來說,能夠傳播和教授農業新技術的時機終於到來了。
1979年,在石本正一的指導下,中國開始以蔬菜爲主要物件進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實驗和研究,並取得明顯成效。1982年,這項技術開始在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大面積推廣,並擴大至糧、棉、瓜、果、藥、茶等大範圍栽培領域。隨着這項節本增效的技術日趨成熟,90年代末累計推廣面積達到了 6.33 億畝,居於全世界首位。
70年代對於中國農民還很陌生的地膜覆蓋技術
在中國掀起「地膜革命」
石本正一認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迅速地大面積推廣,首先是因爲這項技術能保證作物穩產、增產,特別適合於在中國北方推廣使用。」爲什麼這麼說呢?中國北方春季雨水較少,大氣溫度較低,而在地面上覆蓋上地膜,就可以提高地溫,減量土壤回收水分的蒸發,利於作物成長發育;另外,地膜覆蓋部分地面溫度高,土壤中含水量大,土質較爲鬆軟,有利於作物成長所需要的微生物的活躍,可以充分發揮肥料的作用,最終達到增產的目的。經過地膜覆蓋技術的作物,一般都可以提高產量30%到50%,這項技術也因其卓越的應用成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放在以前,在高寒陰溼的中國西部如西北及西藏等許多地方,每年農作物能成長的時間非常有限,但地膜技術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基於地膜技術的塑膠大棚,甚至還在有史以來從沒有成長過農作物的許多地方,比如海拔 5000 米左右的青海、西藏,不但成功培育了農作物,而且產量還不低,一舉解決了當地蔬菜供給的問題。
實務經驗表明,中國幾乎所有地區的土地上,只要建上大棚,從農作物到奇花異草等植物,一年四季都可以不停地產出。現如今,青海、寧夏、甘肅等省、自治區,依靠塑膠大棚,不但不用從外省市調蔬菜,反而成爲了蔬菜出口的重要基地。
西藏雪域高原用於蔬菜種植的大棚
目光長遠,絕不姑息土地公害
席捲中國的「地膜革命」(因地膜和大棚大部分都是白色的,所以這場農業變革也被稱爲「白色革命」),在實施程序中也遇到了刺手的問題。推廣初期在黑龍江、新疆等地調查發現,由於沒有在事後徹底回收殘留地膜,有些地區的地膜殘留現象較爲嚴重,由於地膜本身不易分解,殘留在土壤中就會破壞土壤結構,反而使得作物產量減量。長此以往不光地膜覆蓋技術的優勢不復存在,還會導致土地受到污染,嚴重減產。
可以說,這個問題對於石本正一來說是個嶄新的課題。在日本,農田裏一般很難找到殘留的地膜。一是因爲地膜質量好,即使埋在土中,用過之後也可以相對完整地揭下來,不太容易產生殘留;二是因爲日本的土地是世代相傳的,農民特別愛惜土地,對用過的地膜都會一絲不苟地仔細回收,絕不會貿然污染自己祖祖輩輩使用的土地。相比之下,中國農民使用的絕大部分地膜質量跟不上,待到回收時早已破損不堪,一部分甚至直接殘留在了土壤裏,另外韌度也達不到可以輕易撕下的程度,給回收造成很大不便,費時費力;另外,在中國農田承包制居多,農民通常不會在同一塊土地上世代耕耘,這也使得他們沒有動力去花太多時間和精力清理土地、維護土地質量。
於是,提高地膜質量成爲了石本正一首當其衝的目標。當時一段時間,由於地膜技術被廣泛推廣,地膜生產供不應求,國產原料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只好大量進口地膜原料。石本正一指出,一部分進口的原料是不適合生產農用薄膜的。他建議國家化工部門擴大地膜專用原料的生產供應,嚴格把關原料質量;另外,他和有關部門共同呼籲地膜生產廠家務必重視產品品質,要在地膜的厚薄、強度等上面下功夫,不應爲短期牟利而製造土地公害,把產品品質和企業社會責任掛上了鉤。同時,在石本正一不遺餘力的推動下,中國另以租賃形式引進了日本的兩套專業生產線,建立了年產2400 噸農用薄膜生產設備的工廠,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地膜質量差造成的土地污染問題。
石本正一爲中國農用地膜事業帶來了變革性的影響,中國農業由此享受到了巨大的效益。2000 年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曾評論說,「有誰會想到,20 多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並在神州大地上生根、開花和結果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竟會在短短20 多年間爲我國農業增加產值950 億元, 爲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應、隊形變換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0 年 2 月 29 日,石本正一不幸離世。根據他的遺願,他的一部分骨灰由夫人攜帶到中國,播撒在中國的大地上。在此之後,石本夫人又多次來中國,並在瀋陽教育機構捐款 2000萬日元設立「石本獎學扶困基金」以幫助中國學子。石本正一對中國的恩情,足以讓萬千中國人銘記在心。
撰稿: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