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人物】新中國美術電影事業的元老——持永隻仁

2021年03月05日 人物往來

持永隻仁,祖籍日本佐賀縣,1919年3月3日出生於東京神田錦町。持永隻仁與中國最早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伴隨父親到滿鐵長春大貨車站工作,他們全家舉家遷至中國東北生活。1928年4月,持永隻仁的父親因病去世,持永隻仁便回到老家佐賀縣,進入了當地的小學就讀。

小學和中學時代的持永隻仁喜歡看漫畫和畫畫,並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1936年,持永隻仁考入日本美術學校圖案應用專業,開始學習動畫電影製作。美術學校畢業以後,持永隻仁先後在日本女子美術工藝學校、寶塚劇場、藝術映畫社工作。在藝術映畫社工作期間,持永隻仁首創了多層式動畫攝影臺,並成功應用於1943年參與拍攝的《桃太郎的海鷹》(日文名:桃太郎の海鷲)。1944年,持永隻仁又擔任了朝日映畫社動畫片《小福的飽和地下水艇》(日文名:フクちゃんの飽和地下水艦)的導演兼攝影,進一步積累了動畫製作經驗。

1945年5月,持永隻仁舉家遷往中國長春,他也開始了在滿洲映畫協會的工作。同年10月,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邀請持永隻仁加入。從此,持永隻仁與新中國的美術電影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持永隻仁可以說是新中國美術電影事業的開山元老。1947年,持永隻仁所在的團隊,製作出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該片的京劇場景新穎獨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8年,由持永隻仁導演的動畫片《甕中捉鱉》製作完成,片長12分鐘,製作耗時153天,包含原畫8370張、背景85張、著色8196張、拍攝膠片長達2431尺。這部代表著當時中國最高製作水平的動畫片,上映後反響極為熱烈。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還是在當時人員有限、設備簡陋的生產條件下完成的,製作難度可謂巨大。

title

工作中的持永隻仁(圖片來源:網路)

1947年5月起,持永隻仁還開始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新人培訓工作,從理論到實際操作,他都手把手地悉心傳授,還大膽鼓勵和帶領新人參與動畫人物設計、動畫的轉列等核心工作,給他們創造積累一手經驗、快速成長的機會。

1950年,持永隻仁帶領團隊拍攝了動畫片《謝謝小花貓》,該片講述了一隻堅守崗位的小花貓,與雞大哥合作,為村民除害的童話故事。這部畫面精美、情節有趣的動畫片受到了中國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之後的幾年間,持永隻仁的團隊又先後製作了《小鐵柱》、《小貓釣魚》、《採洋菇》等多部動畫片,獲得好評不斷。1953年8月,持永隻仁回到日本,但他依然持續關注中國美術電影事業,並一有機會就向日本觀眾介紹中國的美術電影作品。

1955年8月,持永隻仁與曾經的同仁稻村喜一共同創立「人形映畫製作所」,並相繼製作了多部取材於日本民間傳說和世界童話的動畫片,其中《小黑人桑布打退老虎》(日文名:ちびくろさんぼのとらたいじ)獲得第一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兒童電影部門最優秀獎。1960年9月,持永隻仁參與創立了MOM製作室,承接國外動畫製作。在隨後的七年間,製作室先後完成了《The New Adventures of Pinocchio》、《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等多部知名作品。

1967年4月,持永隻仁應邀進入日本的中國通信社新聞電影部工作。為了給日本人看到中國的嶄新面貌,持永隻仁親自到中國各地採訪、拍攝各類新聞影片,他先後完成的兩部反映當時中國社會進步、人民生活變化的影片《人民的軍隊》、《躍進中的中國東北》,在日本主流電視臺NTV和NHK播出,由此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也大幅上升。同年9月,持永隻仁受到北京電視臺的邀請,到中國參加國慶節觀禮。在中國,周恩來總理隆重接待了他。國慶節觀禮結束後,持永隻仁還特意去看望了美術製片廠昔日的同仁們。

1978年10月,應中國國家電影局的邀請,持永隻仁再次訪問中國。在長春電影製片廠訪問的時候,廠方還特意放映了當年他參與製作的經典影片《皇帝夢》和《甕中捉鱉》。1979年3月起至9月,應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邀請,持永隻仁又到該廠任技術指導,參與動畫製作人員的培訓、劇本編寫等多重工作。

不遺餘力推動日中間業界交流

通過持永隻仁的努力,日中動畫界間的交流也愈發頻繁和深入。1980年11月,持永隻仁在日本「動畫電影同好會」舉辦的《哪吒鬧海》試映會上,向日本同行介紹了中國動畫電影界的情況。同一時期,通過持永隻仁牽線搭橋,日本動畫協會會長手塚治蟲和動畫家鈴木伸一訪問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並與中國美術片的開拓者、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的製作人萬氏三兄弟進行了交流。1981年3月,中國動畫片製作行業代表團攜《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十幾部動畫作品赴日本訪問交流,並與大塚康生、高田勳、宮崎駿等日本同行專家對話。1983年4月,持永隻仁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日本創辦了童映社,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優秀作品陸續不斷地介紹到日本。

受到北京電影學院的邀請,持永隻仁於1985年8月到該院美術系動畫專業講學,為期一年。講學結束歸國時,持永隻仁還把自己的講課費又全部捐回給了北京電影學院。1986年10月,持永隻仁的童映社錄製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鷸蚌相爭》、《火童勢》、《三個和尚》等影片的錄影產品在日本發行。

在1987年8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舉行的建廠30週年慶祝大會上,持永隻仁深情致詞《我願跟著你們共同前進》,表達了自己甘為中國美術電影事業奉獻的願望和心情。隨後的歲月裏,每次來中國,持永隻仁總是帶著日本的先進攝影製作器材,也會給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同行們帶來日本的行業最新資料、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title

持永隻仁(圖片來源:網路)

1992年4月,持永隻仁在日本製作了《少年和小狸貓》(日文名:少年と子だぬき),這也是他動畫生涯的最後一部作品。

令人遺憾的是,1999年4月1日,持永隻仁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0週歲。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為了紀念持永隻仁、表彰他的突出貢獻,在該學院的獎項里加設了「持永隻仁獎」,讓他的名字和成就為後來的動畫人所銘記。

除了在中國創作的多部有口皆碑的優秀動畫作品,持永隻仁對中國美術電影事業的貢獻,還在於他不辭辛苦地精心培育了新中國的第一代動畫美術人才,並竭盡全力促進、推動了日中動畫行業間的交流和發展。可以說,沒有持永隻仁這位開山元勳,就沒有現在中國動畫業的蓬勃發展。

撰稿: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