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新家憲出生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1961年從北海道大學農業學院農業工程系畢業後,先後在三菱重工京都製作所、本田技術研究所工作。1971年開始,新家憲又擔任了專修大學講師、北海道短期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新家憲是土壤學的專家,他曾撰寫的農學博士論文的標題就是「流體泵對土壤層破壞的研究」。
新家憲同時還是農業機械領域的專家,1996年他獲得了日本農業機械學會學術獎。1999年起,新家憲又開始擔任專修大學名譽教授、北海道短期大學農業機械系教授、校長等,直到2010年退休。
新家憲的家族爲藥商,家庭條件優越,加上他本人在大學任職,生活可謂相當安逸。但他卻選擇了20多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併爲此奮戰了700多天。這究竟是出於什麼緣由呢?
緣分源於「白漿土」
1990年,時任北海道短期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的新家憲,偶然聽朋友說起中國東北有一種奇怪的土壤,讓當地的農民束手無策、叫苦連天。這激發了新家憲的好奇心。他隨即出發,來到中國黑龍江墾區農作物種植地考察。
當地農民向新家憲反映,土地質量比鹽鹼地好不到哪裏去,看似長勢良好的作物,最後的實際產量都很低。新家憲翻開土層,發現只有土地的表層是黑色沃土,第二層則是厚達20公分的白漿層,不僅硬而且板結程度非常嚴重,結果就是影響了土壤内部的水份上下運行,阻礙作物根系成長,進而使得農作物大面積減產。而且,讓新家憲十分驚訝的是,這種白漿層的厚硬程度,連他帶去的土壤測定儀都扎不進去。新家憲不禁感嘆道,這哪裏是可以種植莊稼的土壤?
新家憲在當地講授土壤知識(圖片:《心繫北大荒的日本人》,作者鈕海燕)
黑龍江省的白漿土總面積約331.4萬公頃,其中三江平原佔到196萬公頃。多年以來,當地的人們在白漿土的改造方面下了不少力氣,但收效甚微。比如把白漿土與黑土混拌後將農作物種植其上後,發現只有當年收成還可以,第二年就開始大量減產、回到原先水平。
白漿土農作物產量低下,一旦改良成功,對於續墾和增產意義重大。透過大量試驗研究,新家憲從土壤粉體工學角度找到了白漿層高硬度的終極因數,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保持表層黑土產狀置不變,將白漿層和澱積層兩層土壤按適當比例混拌。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作物可以增產,而且還能讓土壤硬度大半徑下降,效果保持多年。中國的同行之前也考慮過這種做法,並且設計和生產過實體模型,但由於實體模型技術上存在明顯缺陷,達不到要求的混拌效果,再加上能申請到的科研經費極爲有限,就沒有進一步的動作了。新家憲瞭解到這一情況後隨即表示,由他來負責主持開發這種高技術性能的新型機械,並將試驗放在日本北海道短期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内進行,所需經費也由他着手籌劃。1994年,黑龍江省外國專家局和新家憲所在的大學簽訂了合作研究協議。同年新家憲就先後研製了三種犁型並郵寄到黑龍江進行試驗,收集到使用意見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改進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第一臺三段式底土混層犁在三江平原八五三農場(國家科技攻關示範區)試驗成功,這種新型犁由表土犁、白漿層壓碎器和澱積層壓碎器構成,阻力與農場現有的機械動力相配對分組——這使得白漿土的大面積改造成爲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新家憲的敬業程度也讓多年來配合他一起工作的黑龍江省農科院合江農科所的科研人員歎服不已——每天早晨不到4點,新家憲就起牀了,做筆記,整理資料,開始計劃一天的工作。他的揹包裏一直放着一個大手提手電筒,就是爲下地照明專門準備的。
1996年,示範區改良後的1000畝土地上,玉米增產29%,高粱增產13%;1997年,大豆增產10%以上。產量的大幅提高讓人興奮不已,示範區面積也迅速擴大到3.4萬畝。時任八五三農場場長的曹燕俠感慨到:「現在這樣一改,土壤十年八年不復原,相當於爲我們農場穿上了一雙戰無不勝的鐵鞋。」同年,三段式底土混層犁獲得中國知識保存產權專利局實用新型專利,經國家農業部組織專家鑑定,這種專用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0年起,這種犁又被先後用於河北、内蒙古的白漿土改良。
徹底征服了中國的白漿土後,新家憲又把研究方向轉到黑龍江省西部的鹽鹼土改良上,日本土壤專家新家憲的名字在當地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02年到2003年的中國非典期間,新家憲也沒有停止考察的腳步,始終在各地之間奔波。回到日本後,他也被足足隔離了10多天。日後受訪時談起那段往事,新家憲也只是淡淡一笑了之。
十幾年來,新家憲20多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中國累計工作700多天,改良的土地直接經濟效益增加6000餘萬元。與黑龍江省外國專家局的合作研究期間,新家憲還向中方無償贈送了電腦、傳真儀器、土壤試驗器器等設備,價值累計500餘萬日元。在他任教的大學,他還手把手地悉心培養了3名中國籍的農學博士,繼續操作爲中國的土地改良事業做貢獻。2014年,新家憲與中國學者共同發表的科研文章《白漿土底土隔膜改良對土壤理化表徵及作物產量的影響》,也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屢獲殊榮,實至名歸
因其在中國做出的突出貢獻,1996年,新家憲榮獲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中國政府爲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由於頒獎時新家憲在西班牙馬德里參加學術會議未能到場,後來中國政府專門把他和妻子接到北京,舉行了一個隆重而熱烈的頒獎儀式。1998年11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出訪日本,新家憲和8位爲中國經濟隊形變換作出突出貢獻的日本專家一起受到了親切接見。2004年新家憲又獲得中國河北省頒發的「燕趙友誼獎」。
2010年7月4日,新家憲銅像揭幕儀式在日本舉行,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札幌總領事胡勝才應邀出席、揭幕,並在致詞中提到,「新家憲先生20年來,27次踏上中國土地,爲改良中國東北及内蒙古、河北省等地區廣泛分佈的白漿土、鹽鹼土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尊銅像是中國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和新家憲先生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友誼的象徵,也是紀念新家憲先生爲中國土壤改良所做出突出貢獻的一件寶貴伴手禮。」
新家憲銅像揭幕儀式現場(圖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札幌總領事館官網)
時至今日,包括黑龍江在内的中國東北三省仍是中國供給大米、玉米、大豆、馬鈴薯、高粱等糧食的重要地區。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爲天」,心繫北大荒,成功改良了東北白漿土的新家憲,可以說爲中國的老百姓撐起了一片天。
撰稿: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