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一座小城市首任市長的市政管理——透過對話隊形變換人力資源

2021年04月26日 人物往來

3年半之前的2017年12月,我卸任靜岡縣牧之原市市長後到中國上海住了2個月,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與中日企業家們見面。

初次見面首先要交換名片,有一次,當我把寫着「牧之原市前市長 西原茂樹」的名片遞給對方後,對方問:「西原先生是第幾任市長?」。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是這座城市誕生後的第一任市長」,對方聽到後喫驚地問:「啊!那是您建立了牧之原市嗎?」。

這樣說應該也不算錯,於是我坦然地回答:「嗯,是的。是我建立了牧之原市!」。當時清楚地看到對方看我的眼神發生了變化。

從那時起,我名片上的頭銜就變成了「牧之原市首任市長」。

這次就爲大家介紹一下我這個首任市長的市政管理。

中日兩國的政治體制不同,因此無法直接比較各地方政府的職責和許可權,但我覺得在城市管理方面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

明治初期(1868年),日本大約有7萬個町和村,1888年實施「明治大合併」後,町和村的數量減量到了1萬多個。

戰後(1953年)又實施了「昭和大合併」,之前將近1萬個的市町村減量到了約3500個。

合併市町村是爲了提高行政效率及削減成本。

多個小型市町村分別做相同的工作不僅效率低,成本也高。比如,假說在3個町分別設置建設課和福祉課,那麼就需要3位課長,而合併成1個町的話,則只需1位課長,可以將職員安排到其他崗位,市長也可以由3個人減至1人。

不過,每個市和町都有自己的特點(Identity),有各自獨特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因此對合並存在很多反對意見,比如不願意自己所在的町消失,討厭某個町,看不到合併的好處等。

因此,日本政府在1999年至2010年間費時11年推進的「平成大合併」中採取了大棒加蜜糖的方式,比如「合併的話可以大幅提高補貼!」,「不合並的話將來會減量補貼,無法維持城市運轉」,然而最終還是沒有完成政府定下的目標。當時的目標是減至1000個,但直到2020年最終只減到了1718個。

在此期間,相良町與榛原町於2005年10月達成合並協議,由此,擁有5萬人口的新市鎮市牧之原市誕生了,經過選舉,我成爲了第一任市長。

雖然兩個町合併了,但牧之原市的人口比較少,財政也不富裕,我決定透過「市民參與和合作」的方式來推進城市營運。

簡單來說就是,自助互助公助——在「居民和民營企業的支援」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助),可合作的事情與鄰居或同仁合作完成(互助),必須由政府來做的事情再使用稅金(公助)。

牧之原市有很多優秀的職員。市民中也有一些專業且願意幫助政府的人。我決定把這些人召集到市政府,請他們幫助我們解決市民生活中的課題。

然後根據這些人對福祉、教育、環境、行政改革等不同領域的興趣,組成了7個會議小組,會議小組命名爲「牧之原論壇」。

最初,開會時使用牧之原市的會議室,資料由市的工作人員收集,會議進程也由工作人員推進。

但隨着開會次數的增加,參加的人越來越少。究其終極因數,就是有些人喜歡長篇大論,有些人喜歡不斷地批評市政,或者中傷他人,於是有些人酒覺得沒意思,開始缺席。對此,我決定改變開會的方式。

此時,我看到了「Facilitation(促進、推動)」這個詞。

title

爲營造易於交流的氣氛,有時會透過破冰活動來緩和會場氣氛

「Facilitation」是「Facilitate」的名詞形式,被認爲是一種有助於建立共識和相互理解的有效營運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不與對方進行辯論(Debate),而是巧妙地利用對話(Dialog)技巧,認真聆聽對方的意見並向對方靠攏,由此來避免對抗,激發對方的共鳴。

title

個人的意見受到重視,在小組内進行彙總

title

按小組進行發言,與所有參與者共用

透過這種方式的對話,即使提出的意見最終未獲採納,對方也能想得通,覺得「這是正常的事!」,有助於建立共識。

公司的社長會給員工開工資,因此可以命令員工「去做這項工作!」。

但市長,不僅要向市民收稅,還要拜託大家「清理家邊得河流,爲育兒提供支援以及照看老人等」。

市民可能會說:「我們已經繳稅了,所以希望由市政來做這些」。不過,憑市裏現有的人力和財力是無法實施這些的。也可以透過提高稅金的方式實施,但又沒有市民願意。因此就要與市民商量。

「大家是願意稍微幫我們一下呢?還是說願意提高納稅額?」

進行這樣的對話後,市民應該就會說:「那就幫一下吧!」

無論是市民、政府職員還是企業員工,只要有法律、條例或規章制度,就必須遵守。但透過對話可以更好地瞭解對方,讓人產生「必須得幫一下」,或者「一個人做不到,大家一起努力能做到」的想法,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後,力量會變得更強大。

透過設置能讓大家敞開心扉交流的「對話場所」,可以一起學習,一起發現問題並獲得共鳴。這樣就會讓市民產生願意幫助我們的想法。

讓大家產生内在的動力,而不是隻靠命令和規則約束,這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市長的管理工作並不是對政府職員、市民和企業「下命令,讓他們去完成」,而是「聆聽他們的聲音,激發他們的幹勁兒」。

實際上,我在中國國内也多次實施過「激發大家幹勁」的Facilitation。

中國的朋友善於闡述自己的觀點,經常批評指責對方,但我在看到透過對話讓中國人也能變得「幹勁十足」的狀態後深信,中國也能實施「透過對話隊形變換的人力資源」。詳見下回。

title

在上海和西安與企業家和教育工作者進行對話討論。

文:西原茂樹,MIJBC理事長
翻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