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中國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分佈有中國最大面積的沼澤地,常年的排水不暢,一直嚴重地影響着該地區的農作物成長。但是,在日本提供的開發技術援助下,如今這裏已經變成了中國最大的糧倉。這一重大工程曾經也是周恩來總理的夙願,它是如何完成的呢?
在黑龍江三江平原紅衛農場的稻田裏收割水稻的自動聯合收割機(2020年10月15日) 新華社/共同通訊Images
增加糧食生產迫在眉睫
回憶起來,事情應該是始於1975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那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國防、農業、工業、科技)。當時,中國還處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權力還集中在毛澤東主席以及江青爲首的四人幫手中。
然而,由於「大躍進」政策的失敗,使中國國民經濟萎靡,特別是對農村的破壞達到了頂峯。周恩來此時因身患晚期癌症臥病在牀,但他做出最後努力,極力與毛澤東進行政治調整,迫使毛澤東批准了「四個現代化」和鄧小平的復職。中國國内的某些地區正在遭受嚴重的饑荒,迫切需要重建農業,促進糧食增產。
當時在周恩來左右的有原農墾部部長(相當於日本的農水大臣)、副總理王震。王震曾在1949年革命政府(新中國)剛成立後,便率領麾下八路軍(現人民解放軍)部隊,立即開赴到黑龍江省三江平原進行開墾。雖然在開墾事業上沒有獲得預期成效,但他的很多部下都成了國營農場的農民,在當地定居下來了。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右)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左)在上海機場向送行的人們揮手(共同社)
周恩來在宣告「四個現代化」一年後就去世了,接着毛澤東的去世導致了文革派的覆滅,1978年,鄧小平在掌握實權後提出了「改革開放」的路綫。在周恩來生前的戰略佈局下,爲振興國民經濟的引進外資、採用外國技術等革新潮流開始湧動,「三江平原農業隊形變換計劃」也逐漸模製。
從地圖上都不標註的湖區到田園鄉村
在此前的1971年,周恩來曾看過一部由新潟縣龜田鄉土地改良區拍攝的紀錄片《積水田帶的記錄》。影片中,農民們在淹到脖子的爛泥田裏勞作。無論是春季插秧,還是秋季收割,農民們都是傍着小船用脊背推開田中的積水,一邊退行一邊勞作。影片接着展示了這片土地如何變成青翠的稻田。
在龜田鄉的稻田裏,一位農民推着裝滿稻穀的船(本間喜八攝,圖片提供:龜田鄉土地改良區)
這是上世紀50年代初在龜田鄉拍攝的影像。龜田鄉曾經是一大片沼澤地,被稱爲「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湖」。1948年,號稱東方第一的慄木筏水泵站開始全面運行,經過灌排渠的修建和田地改良,龜田鄉由水窪地變成了旱田。這部紀錄片由龜田鄉土地改良區會長佐野藤三郎委託社會黨衆議院議員八百板正,在其率領日中農業農民交流代表團訪華時交給了周恩來。
中間人是社會黨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和來自農民組合的衆議員松澤俊昭(原新潟二區)。因爲在這之前,周恩來曾當面向佐佐木和松澤表示:「中國願意學習日本的灌排技術。請爲此提供幫助。」松澤被周恩來的願望所感動,所以要求佐野提供龜田鄉的紀錄片膠片。
松澤對他的朋友佐野說:「毛澤東的口號是‘農業學大寨’(這個口號源於對山西小山村大寨人民公社自力更生的開拓精神的讚揚),但大沼澤地的開墾靠人海戰術的「大寨方式」是不可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引進現代農業技術和大型農業機械。」
對此,佐野欣然回應:「如果龜田鄉的經驗能對中國農業有幫助,我很樂意幫忙。」
其實,再追溯到1957年的秋季,周恩來曾派了一個由26名中國農業工程師組成的代表團訪日,團長是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中日兩國以互派代表團的方式,重點考察水稻技術。擔任中國代表團祕書長的是繼廖承志之後擔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的孫平化。正是他在20年後向佐野提出援助三江平原的請求。周恩來花費很長時間把人員配置到關鍵崗位上,耐心等候時機成熟。
三江平原惡劣的氣候條件
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條大江形成的廣闊的沉積物平原。總面積約爲1500萬公頃。氣候條件惡劣,夏季大氣溫度高達30攝氏度,冬季大氣溫度低至零下30攝氏度。因此,該地區頻繁遭受寒冷天氣的侵襲,開墾的土地也飽受洪澇之害。
革命後,人民解放軍基本成編制作爲開拓團被投入到開墾事業中,所開拓的村莊都被整編爲國營農場(現在爲國有農場)。這些國營農場由黑龍江省農墾局管理,直屬於北京(中央)政府的農業部。除國營農場外,還有農民集體所有的民營農場。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下屬9個分局有100多個國營農場。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小麥等穀類,但以水稻爲主。2010年水稻種植面積約270多萬公頃,面積大致相當於日本水稻的總面積。水稻總產量爲1844萬噸(日本爲824萬噸)。
僅三江平原,就有54個國營農場,寶清縣的「建三江分局」就是9個分局之一,旗下有15個國營農場。國營農場的田地總面積爲53萬公頃,其中約70%爲稻田。三江平原中,建三江分局(寶清縣)所轄區域被指定爲日中農業合作示範區,並制定了《三江平原農業開發計劃》。
黑龍江的主要農產品是粳稻
如今,黑龍江省已隊形變換成爲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其主要農產品爲粳稻。整個黑龍江省水田面積1980年爲22萬公頃,90年代後半期開始迅速增加,到了2000年後已擴大至7倍,並且還出現了旱田改水田的動向。其背景是,排灌水渠網有望因三江平原計劃而得到擴展。
在三江平原紅衛農場的稻田裏收割水稻的自動聯合收割機(右)(2020年10月15日,新華社/共同通訊Images)
此外,在三江平原計劃之前,來自巖手縣的熱心農民藤原長作和來自北海道的育苗技師原正市,都曾長期深入黑龍江省的農村,教授中國農民如何培育抗寒害的水稻。爲改善黑龍江省生產的粳稻質量,以及提高每10畝地的產量,藤原和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一方面,佐野的貢獻是在灌排工程施工方面,這些工程使黑龍江省的水田面積大幅增加。這兩方面的貢獻,共同造就了中國最大的稻米生產基地。
佐野第一次訪華是1974年11月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日本農林水產技術展覽會,該展會由友好商社的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藤山愛一郎)主辦。當時黑龍江省代表也來參觀了展廳,觀摩了紀錄片和龜田鄉灌排工程的立假體型。佐野先後與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農林部部長(相當於日本的國務大臣)沙風、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等人會談,但此時還沒有特別談及三江平原的問題。
然而,這次科技展讓佐野萌生了每兩年舉辦一次龜田鄉與中國農民交流會的想法。交流活動的目的是「透過瞭解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真實情況,重溫已被(龜田鄉的人們)淡忘的龜田鄉奮鬥史。」
中方提出協助三江平原計劃的請求
1978年2月,佐野作爲第二次農民交流團的團長參加了來華交流的活動,當時,中日友好協會的孫平化正式向他提出了協助開展三江平原計劃的請求,他也傾聽了計劃綱要。他初次瞭解到,三江平原的大片沼澤地比龜田鄉的沼澤地大1000倍,開墾計劃的物件比日本全部農田(當時450萬公頃)還要大得多。
在與孫平化會談前後,他還見了爲副總理王震帶話的、中國歸國者友好會會長林彌一郎。林原來是舊日軍陸軍軍官,日本戰敗後,加入八路軍參加國共内戰。據說他是八路軍將領王震的老朋友。
當佐野透過各種管道得知中國政府官員對「三江平原計劃」的期望時,他感到一種緊迫感。通常情況下,很多人在瞭解這個宏偉的計劃時都會退縮,但佐野的天性反而使其鬥志昂揚。
在二戰之後日本共產黨主張武裝革命的時期,他加入了日本共產黨,但他很少被那些偏重於理論的言論所打動。他是一個對任何事都會開誠佈公地進行討論、具備所謂男子漢氣概的人,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他不會放任不管。所以當聽到中國政要說「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時,他就已下定了決心。
在此之前,他一直冥思苦想關於日本的生產調整(減量農作面積)的問題。一回到日本,他就向首相三木武夫發出了題爲「農業是日本的基礎」的呼籲信。他在信中寫道:「如果稻米過剩,我們應該研究如何擴大稻米使用的途徑,比如作爲石油的替代能源等,爲將來地球上的糧食短缺做準備。」
竭力協調中日關係
北京會議結束後,佐野應王震的邀請,先後到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地考察。同行有土壤專家新潟大學教授和中國歸國者友好會事務局長金丸千壽等人,他們與黑龍江省政府、農林科學院、中國農學會、土壤研究所進行了會談,並達成協議,三江平原計劃將透過中日兩國政府的技術合作,由官方開發援助(ODA)提供資金。
雙方當即決定,首先由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請求函」。然而,他返回日本等了幾個月,請求函也沒有出現。無奈之下,佐野去了東京的中國大使館,直接與主管的公使面談。
此時才瞭解到以下情況:(1)在日本外務省和國會議員中,有反對將中國作爲海外技術援助物件的意見;(2)中國政府内部也有一些人存在牴觸情緒,不願向日本政府發出請求函。
問題一經明確,佐野也迅速地採取了行動。他表明決心說:「我意識到,如果把一張白紙丟給政府和官僚,就不會有任何進展。因此別無選擇,只能先由龜田鄉土地改良區主導派出調查團,擬定計劃大綱,然後由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現國際協力機構,JICA)進行可行性研究。」
很快,1979年夏天,佐野就組織了12人的基本建設考察團,由他本人擔任團長。成員中除了龜田鄉土地改良區的工程師外,佐野還招募了農林省(當時)、新潟縣和民間的工程師、以及來自大型機械製造商在内的各種人才。他們除了在黑龍江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地勘察外,佐野還與政府省廳幹部進行了討論,並最終確定了以寶清縣爲示範區,在當地建設龍頭橋大壩,完善灌溉排水網的規畫綱要。
1979年9月,作爲基本建設考察團團長橫越三江平原回到哈爾濱市的佐野藤三郎(前排左二)(照片提供:中山輝也)
日本外相伊東正義伸出援助之手
在考察團正式確定了大綱之後,佐野的真正作用才得以發揮。實際負責JICA的政府開發援助(ODA)的是當時的農林省、建設省、水資源開發公團(現水資源機構)等的人員,其中許多領導都長期參與了土地改良區的工作。
應當如何派遣JICA的先遣調查組進行考察,需要集思廣益,聽取多方意見。佐野並沒有把繁多的面談任務丟給別人,而是親自上陣,誠懇地虛心求教。
不過,佐野也有一個弱項,就是和外務省打交道。他從事土地改良區工作期間,從來沒有跟外務省有任何聯繫。他很早就去外務省找負責該專案的柳井俊二(後任事務次官、駐美大使)面談,但一直沒有談攏。當時願意向中國提供援助和合作的政客和民間人士絡繹不絕、魚龍混雜,令柳井很煩惱。因此,佐野的說辭也被認爲是那種「不靠譜」的故事。
當時的外務省大臣是佐野的老朋友伊東正義(後成爲副首相)。然而,他並沒有直接拜訪老朋友,而是試圖自下而上推動此事,結果遭到失敗。農水省的結構改良局建設部部長淺原辰夫從佐野那裏聽到失敗的消息後,這一次淺原直接找到伊東訴求。
伊東說:「原來是龜田鄉的佐野君啊,我很瞭解他。」伊東迅速行動,幫助佐野安排了JICA的第一次先遣調查團。
佐野對直接向政府要人訴求極爲謹慎,即便對方是自己的老朋友。所以,當他得知淺原是伊東在擔任農水省農地局局長時的親信下屬時,就想到讓他來取代自己,並把想法告訴了他。直性子的淺原後來成爲第二次先遣調查團的團長,到三江平原進行了考察。佐野真是個「人精」,他可以藉助很多資源,自如驅使人才。(省略敬稱)
作者:望月迪洋
本文由 日本網 賦權轉載
著作權宣告:本文著作權歸nippon.com所有,轉載或部分克隆使用均請事先聯繫日本網獲得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