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讓荒原變沃土的日本技術專家們(上)

2021年05月17日 人物往來

三條大江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中國三江平原,分佈有一片中國最大的沼澤區,歷史上一直因爲排水不暢,導致農作物無法健康成長。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派遣退役的人民解放軍戰士進駐開墾,也未能解決問題。最終幫助中國政府達成夙願,在三江平原成功進行排水造田的,是日本的技術專家們。

title

圖片:溼地三江平原,1979年9月(圖片:中山輝也)

曾是「不毛之地」的三江平原

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中國的糧食生產實施了顯著增長。其中,位於東北地區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盛產大豆、玉米和大米,如今已成長爲中國最大的糧食供應基地。歷史上曾被稱作「不毛之地」的三江平原變身爲中國大糧倉的背後,離不開曾任新潟市龜田鄉土地改良區理事長的佐野藤三郎(已故)等一批日本技術專家的支援。

三江平原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條大江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與美國密西西比平原和烏克蘭平原並稱爲世界三大黑土分佈區。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派遣已經退役的人民解放軍到這片面積約1500萬公頃的廣闊平原開墾拓荒。

title

然而,由於這片沼澤溼地排水不暢,作物成長受到阻礙,大量枯萎死亡,讓墾荒人員感到十分頭疼。對於着力推進糧食增產計劃的中國政府而言,在三江平原種植穀物,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夯實農業基礎一直是多年的夙願。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中國政府懇請日本爲三江平原的農業開發提供幫助。龜田鄉土地改良區接下了這個任務。土地改良區是農戶團體,他們代替政府實施基於公共投資的土地改良事業。龜田鄉土地改良區在新潟市的溼地地帶龜田鄉建設泌水器安裝場地,治理溝渠,整備耕地,成功實施了旱地化改造,將過去被稱作「地圖上看不到的湖泊」的這一地區變成爲縣内屈指可數的水稻產區。

中國方面注意到了這件事,向時任理事長的佐野投去了橄欖枝,1978年,三江平原農業發展專案正式起動。

因爲專業技術和訪華經歷,成爲考察團成員

配合專案的起動,新潟縣日中友好協會組織了一個三江平原農業基本建設考察團。協會動用佐野的人脈,從大學、研究機構和民間企業等方面物色了考察團成員。當時,總公司設在新潟市設立的北日本技術諮詢公司(現在的Kitac)老闆中山輝也,作爲水庫地質的技術人員入選爲考察團的一員。

title

作爲地質技術專家參加了考察團的中山輝也。Kitac株式會社董事長。1937年生於新潟縣。新潟大學理學系畢業後,進入東京一家建築業諮詢公司工作。之後曾供職於新潟縣政府,1973年創立北日本技術諮詢公司(現在的Kitac),出任董事長。2017年起任現職。目前還兼任公益財團法人新潟縣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NPO法人新潟縣對外科學技術交流協會理事長、公益社團法人日本技士會顧問等職。

生於1937年,曾在新潟大學攻讀地質學的中山,畢業後去了東京一家剛創業不久的公司。這家名爲「應用地質」的公司,主要承包地質勘察業務。中山在一線工作中掌握了水庫地質勘察技術。後來,他回到新潟,在縣政府當技術職員期間,考取了「技術士」資格。三年後,他辭職開了自己的公司。這些職業經歷成爲了他入選考察團的決定因素,在以佐野爲團長的12人中,42歲的中山最年輕。當年佐野對中山說的一句「一起去趟中國怎樣?」,成爲了他此後長期從事國際技術交流活動的機緣。

中山被選中的另一個終極因數,是他曾有過訪中經歷。1979年1月,中山所屬的日本技術士會策劃了首次技術交流,目的地就是中國。當時,前往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剛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久的中國,還需要從香港中轉入境。中國内地與香港的邊境管理極爲嚴格,入境内地時,他必須拖着沉重的箱子走過一座簡易木橋。

在内地一方的入境管理局,或許是虛榮心的表現,工作人員一直面無情緒表達地反復翻閱中山那本嶄新的護照,拖了不少時間。中山回憶到,那個時候他想起了前蘇聯被稱作「鐵幕」,中國被稱作「竹幕」,「至今仍對當時的緊張感記憶猶新,覺得自己來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方」。

中山等人在大約兩週的時間内,相繼前往廣州、上海和南京等地,考察了人民公社的燈泡工廠、腳踏車工廠和農業研究所等單位。當時他並不曾想到,第一次的訪華經歷,竟然會對後來參與三江平原專案產生積極影響。

任務開始

1979年8月,考察團乘坐特快列車從上越新幹線開通之前的新潟站出發,接着從東京成田機場飛往北京,計劃在中國逗留兩個月。到了北京後,坐軟臥包廂花了17個小時到哈爾濱,然後又坐了10個小時的火車,從哈爾濱來到作爲三江平原前線基地的佳木斯。

抵達佳木斯後的大約一週時間,從早到晚聽取中方關於三江平原農業情況的介紹,日方人員作了關於本國先進技術的說明報告。爲了培養本國技術人員,每次有外國技術調查團來訪時,中方都會召開研討會,評估技術水平。

黑龍江省曾計劃大量利用地下水作爲灌溉水源,因而對日本生產的可以捕捉地下水流動狀況的最新偵檢器表現出了極大興趣。作爲水庫地質勘察專家,中山就日本國内的進行的地質分析工作極其與中國地質評估標準的配對分組性等問題做了說明。

當時,中國正急於維修過去粗製濫造的水庫,所以中方技術人員認真傾聽,並積極提問諮詢。中山回憶說,或許是因爲反日情緒根深蒂固,「之前開會時,聽他們的發言感覺似乎不太重視日本的技術力量,但我作了說明彙報後,中方重新認識了日本的技術水平,態度上也充滿了敬意」。

title

中日兩國技術人員研討會,1979年9月,佳木斯(圖片:中山輝也)

啓程!奔赴三江平原

考察團一行在充分做好「預習」後,出發前往佳木斯,奔赴三江平原。他們享受了準國賓待遇,無論去哪兒,都有特警貼身保存,技術專家加上翻譯、司機,共約60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大家分組乘坐按照前蘇聯軍用汽車仿製的四驅車(北京吉普),駛向了目的地。

title

考察團成員出發前往三江平原,1979年9月,佳木斯(圖片:中山輝也)

這片平原廣袤寬闊,遠遠超出了中山的想像,遙遠的天際線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這裏原本是禁止外國人進入的區域,但對他們特事特辦,解除了禁令,一行人一路暢通無阻。不過,有的路段泥濘不堪,有的路段泥土凍結後,冰層不斷累積加高,地面隆起近一米。由於每天要在這樣崎嶇的道路上連續行駛300公里以上,所以就算是四驅車也顛簸不堪,頭經常會撞到車内頂棚或鐵架子,搞得人人腰痠脖子疼。

title

三江平原農業開發基本建設考察團,一路乘坐北京吉普,每天行駛300公里以上,1979年9月,三江平原 (圖片:中山輝也)

每到一處,他們都受到了熱情招待,但也遇到一點麻煩。被安排入住的公務員宿舍裏沒有洗澡的地方。當地居民在室内體育館裏擺上鐵桶,準備好臨時澡堂,用扁擔挑來熱水。雖然在衆人面前洗澡有些牴觸,但畢竟渾身臭汗,也只能硬着頭皮洗了澡。

還有需要跑到距離寢室幾百米遠的地方上便所也很不方便。中山苦笑說:「當地老百姓給我準備了玻化釉洗臉盆當作馬桶,總覺得心裏過意不去,到最後也沒有用。」

直面農村地區的艱苦現實

和中山結對工作的中方人員是一名水利地質技術人員。雖然語言不通,但相處時間長了,兩人發現在古典音樂方面興趣相投。在工作上,他們互相出主意,透過技術探討加深了交流。在此期間,中山調查了道路建設、灌溉和農作物栽種等情況,初步掌握了當地現狀。

在接觸到農村地區實際情況的程序中,讓中山印象深刻的是國營農場與人民公社的差距問題。國營農場建有燒結磚瓦住房,可以用腳踏車當作短距離交通工具;而人民公社卻只有曬泥磚房,出門全靠一雙腿。他親眼目睹了一切有保障的國營農場與靠天喫飯的人民公社之間天壤之別的差距。

在考察地遇到的一名司機竟然是日本遺華同胞,這也成爲一段難忘的記憶。逗留期間,還碰到了好幾個像是遺華同胞的人,中山深切感受到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創傷,痛心不已。

title

國營農場的孩子們。背後是燒結磚瓦住房,1979年9月,三江平原(圖片:中山輝也)

title

人民公社的居民。他們住的是曬泥磚房,1979年9月,三江平原 (圖片:中山輝也)

感受到佐野的滿腔熱情

考察團的原定計劃是待到十月,而佐野和中山之後還有其他安排,所以先行一步離開了三江平原。在返回新潟的漫長歸途中,中山有幸聽到了佐野的體驗感想。中山回憶道:「本以爲佐野先生會大吐苦水,結果他卻說起了日本今後的理想狀態,還有日中關係的重要性——‘一旦有點什麼事兒,還是得靠鄰國幫襯啊’。」中山還說,早在日中邦交實施正常化以前,佐野就一直堅信兩國關係會「解凍」,併爲之不斷努力,自己對他敬佩不已。

title

踏上漫長歸途的佐野(中間)與中山(左)在火車上閒談,1979年9月,黑龍江省(圖片:中山輝也)

考察團結束任務回國兩個月後的12月,時任首相大平正芳訪問了中國。他向中國政府強調,有必要進一步促進兩國在各個層面的交流,並宣佈作爲國際協力事業團(現在的國際協力機構,JICA)實施的技術合作事業,將向三江平原發展專案投資7億日元。

過去一直在民間層面推進的三江平原專案,從此駛入了加速前進的快車道。(文内省略敬稱)

作者:片岡優佳
本文由 日本網 賦權轉載
著作權宣告:本文著作權歸nippon.com所有,轉載或部分克隆使用均請事先聯繫日本網獲得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