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人物】伊地智善繼:爲漢語事業奉獻一生的漢語學者

2021年05月31日 人物往來

伊地智善繼,1919年出生於日本,是現代漢語學者、教育家。伊地智善繼先後畢業於大阪外國語學校(後更名爲大阪外國語大學)漢語系和京都帝國大學文學系,在京都帝國大學學習期間師從日本著名的漢語學家倉石武四郎教授。

伊地智善繼長期從事漢語語言學研究,曾經擔任大阪外國語大學校長、關西大學文學系教授、流通科學大學副校長、香港大學語言學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漢語教授以及日本漢語學會會長等職務。1990年,在日本創辦了商務漢語學會,促進實用漢語的研究以及日中貿易往來。

title

伊地智善繼(圖片:期刊《中國語の環》81號)

1993年,伊地智善繼獲得了以天皇名義頒發的功勳獎章——勳二等旭日重光章;2000年,由於對漢語教育事業的突出貢獻,伊地智善繼獲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第一屆「漢語文化友誼獎」。

與漢語的一生緣分,從這裏開始

伊地智善繼早年去過兩次中國。第一次是1938年,在北京待了兩個月;第二次是1939年,作爲公司派駐中國的員工,在天津待了一年多。出於對漢語的熱愛,每次去到中國,伊地智善繼都會到當地的書籍市場,看書買書。在中國的兩次生活經歷,也使得伊地智善繼加深了對中國的瞭解,對漢語愈發感興趣了。回到日本後,伊地智善繼即向公司辭職,進入京都帝國大學文學系深造。當時擔任伊地智善繼指導教授的倉石武四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漢語文學研究家,曾獲日本勳二等旭日重光章、瑞寶章、朝日文化獎等諸多獎項,倉石武四郎曾結合中國語言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獨特見解,編寫了一系列優秀的漢語教材。在對伊地智善繼的指導程序中,倉石教授建議他大量閱讀漢語相關的專業書籍,廣泛汲取業界學識。伊地智善繼本人也十分勤奮好學,很快就獲得了倉石教授的賞識,成爲了他的得力助手。

1940年代,日本的漢語學界在還處在十分落後和封閉的狀態,市面上也看不到幾本規範的漢語教材和工具書,學習者大多是沿襲傳統的訓讀法來學習漢語,1928年出版的、日本漢語學者井上翠編寫的辭典在當時幾乎是唯一的參考書籍。爲了打破這一局面,伊地智善繼認爲首先要借鑑國外學習和研究漢語的經驗與成果。1950年代,伊地智善繼翻譯了美國漢語學者John DeFrancis的《初級漢語》(英文原名:Beginning Chinese),以及中國學者黎錦熙的《國語文法》、呂叔湘的《文法學習》、趙元任的《普通話入門》(英文原名:Mandarin Primer)等多部著作,並在大學作爲課堂講義使用;1960年代,伊地智善繼又翻譯了美國學者Roy Andrew Miller關於漢語研究的專業論文。透過翻譯和使用這些當時位於領先水平的相關書籍和論文,伊地智善繼打下了堅實的漢語語言學基礎。

相比其他的漢語學者,伊地智善繼關注的領域更爲廣泛,除了詞彙、文法、發音外,還包括語文運動和語言教育等方面,比如他曾進行過《儒林外史》的語言學研究、清末文學的綜合研究等,中國語言隊形變換的歷史也有過細緻的瞭解和研究。

不光是漢語研究,伊地智善繼也很重視漢語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透過和漢語學習者的接觸,伊地智善繼發現,漢語的輕聲容易被學習者忽略,但對日本的學習者來說輕聲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難點,如果不能夠較好地掌握,學習者會在漢語學習上很大程度受限。伊地智善繼在1942年、1943年連續撰寫了兩期參考文章《關於的輕聲的各類問題》(日文:輕聲についての諸問題),從語音學等多個角度闡述了日本人不易掌握漢語輕聲的終極因數,並結合自己在輕聲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學習建議。

與此同時,伊地智善繼也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學習一定是需要結合自身特點的。1956年開始,伊地智善繼融合日本人學習漢語的特點,參與編寫了許多現代漢語教材,例如《現代漢語發音》(日文:現代中國語の發音)、《以文法爲中心的漢語基礎讀本》(日文:語法を中心とした中國語基礎読本)、《綜合漢語入門》(日文:総閤中國語入門)、《簡明基礎漢語》(日文:簡明基礎中國語)等等,這些教材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同於以往單純註釋讀音、語義並輔以閱讀、背誦、練習的傳統做法,重視詞和字以及不同詞性的區別,配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式的文法介紹和練習,同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發音分析。由於是從學生學習漢語的實際角度出發、因地制宜編寫的内容,這些教材出版後即受到了市場的高度評價。

1966年,伊地智善繼把研究範圍擴大到對比語言學,撰寫了《日漢句型研究》,同年,他在北師大發表了主題演講。伊地智善繼把語言的句型分成基本句型、語氣句型和短語類型三種,闡明瞭不同使用場景下日語和漢語的語句及短語的異同,並強調了各自使用中的注意事項,這一領域的學習在當時可謂填補了空白。1966年至1967年間,伊地智善繼在日本陸續發表了2篇連載論文:一篇是《談談簡稱》(日文:略語のはなし),把簡稱分門別類,逐一進行解釋和說明;另一篇是《狀語功能擴展》(日文:連用修飾語機能の拡大),詳細論述名詞、動詞、形容詞作狀語時的場景以及所發揮的功能。由於在北京待過、瞭解過北京話,1985年,伊地智善繼又發表了研究論文《北京方言中的詞尾:兒/子/頭》(日文:北京方言における接尾辭「-兒、-子、-頭」),文章裏,這些詞尾被分成20餘類進行說明和論述。這些文章都對當時日本的漢語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除了以上提到的,伊地智善繼撰寫和翻譯的漢語專業領域的書籍和研究文章數不勝數,其中有些至今仍在被廣泛使用。

融合畢生所學、集大成的《漢語辭典》

衆所周知,辭典是語言學習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具。1954年,伊地智善繼參與編寫了《井上漢語新辭典》(日文:井上中國語新辭典),1958年又參與編寫了《簡約中日辭典》(日文:簡約中日辭典)。退休以後,伊地智善繼又不顧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毅然決定組織學術團隊編寫中大型辭典——《漢語辭典》(日文:中國語辭典)。這部辭典收錄詞語超過6萬,編寫方面傾注了伊地智善繼的畢生心血:每個詞條都進行了詳盡的說明,並且附加了許多實際用例以幫助理解,伊地智善繼總結的日本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和最容易犯錯誤的地方,也都體現在了辭典的内容中。這部辭典最終由白水社出版,篇幅將近2400頁,面世以後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好評不斷,包括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杉村博文在内的多名漢語業界學者都對此書發表了高度評價。

title

伊地智善繼晚年全力編寫的漢語辭典

令人遺憾的是,2001年,伊地智善繼因病在日本辭世,享年82歲。一生貢獻於漢語事業的他,將永遠爲世人所銘記。

撰稿: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