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日本政府2月27日發佈全國所有學校實施臨時停課的措施,畢業生們的校園生活嘎然而止。爲預防傳染,不少學校決定取消原本屬於校園生活最後一個環節的畢業典禮。另外,決定舉行畢業典禮的學校也要克服諸多困難,比如正常情況下參加畢業典禮的人包括家長、來賓和在校生等,但現在簡化爲只有學生參加。
戴着口罩參加簡化的幼稚園畢業典禮的孩子和家長(圖片來自伊那谷Net)
即便如此,傳染擴大的勢頭也沒有減弱,隨着大城市的疫情越來越嚴重,日本政府4月7日對東京都、大阪府、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兵庫縣、福岡縣一都一府五縣發佈了「緊急事態宣言」,期限爲4月7日至5月6日。校園生活嘎然而止,新生活卻不知何時才能開啓。因爲處於這個夾縫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使他們都很難保持好心情。
下面來看看日本的幼托設施是如何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幼稚園屬於教育設施,因此按照2月底發佈的臨時停課措施於2月27日至3月19日停課,之後從3月20日起直接進入春假。私立幼稚園大多也執行了停課要求。但是,由於要求發佈得太突然,有的幼稚園爲進行準備工作,把停課時間稍微推遲了一些,還有的幼稚園設置了入園日,春假開始的前一天可以自由入園。
另一方面,爲幫助工作的家長們照看孩子的保育所則不屬於停課物件。其終極因數包括,保育所是父母上班,自己無法單獨在家的幼兒利用的設施,另外保育所原本就沒有春假。因此,在學校和幼稚園停課期間,保育所也照常開放。從預防傳染的角度來看,孩子們繼續操作過集體生活確實會增加傳染的風險,但爲了維持社會運轉,一些家長無法休假也是事實。而爲那些工作的家長提供支援的設施就是保育所,因此必須照常開放。
幼稚園和保育所因使用目的不同,在入園人數和每天的工作流程上也有明顯的差異。
※關於幼稚園與保育所的差異,詳情請參考之前的報導:2018年7月11日公開的日本新出現的「兒童園」是怎樣一種設施?
剛發佈臨時停課要求時,學校等預定從春假結束後的4月6日開始新學年。但進入4月份後日本國内的傳染人數仍未減量,不僅如此,以東京和大阪爲中心,來歷不明的傳染人數反而還迅速增加,因此4月7日以東京和大阪等7個都府縣爲物件發佈了緊急事態宣言。
物件地區的幼稚園和學校與之前的臨時停課一樣繼續操作停課。而對保育所的要求也比上次更爲嚴格。主管保育所的厚生勞動省要求保育所遵循都道府縣和各地方政府負責人的判斷,如果繼續操作營運,需等比縮小規模,只確保有需要的家庭繼續操作利用保育服務。
具體因應措施要取決於各地方政府的決定,響應主要分成以下幾種情況:根據臨時停業要求關閉保育所、根據家長的職業限定開放保育所、正常開放等。但目前東京都正在整理針對各設施的要求内容,預定4月10日公佈結果,因此現階段由各市町村和各設施決定今後的方針。
據NHK新聞報導,板橋區強烈呼籲家長在緊急事態宣言解除前儘量不要送孩子去保育所。但如果家長在醫療或生活基礎設施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業内工作,保育所可以繼續操作照看這些家庭的孩子,但其家長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有可能被傳染或成爲密切接觸物件的風險。
另外,練馬區的保育所也基本要求孩子們留在家裏度過這段時期,但工作無法請假的家庭可以繼續操作將孩子送到保育所。此外,該區另一家保育所表示,隨着居家隔離的時間增多,還存在DV(家暴)等親子關係緊張的情況,因此如果遇到困難,可進行諮詢。
而澀谷區原則上決定臨時關閉保育所。但是,如果家長的職業是上述生活不可或缺的行業,同樣會在區内的部分設施對這些家庭的孩子實施特別保育服務。
筆者的孩子所在的設施是同時具備幼稚園和保育園功能的兒童園。兒童園在提供教育的同時,還爲工作家庭的孩子提供託管服務。上一輪所有學校等全部臨時停課時,非雙薪家庭的孩子居家不入園,但這一期間兒童園是開放的,依然幫助那些工作的父母照看孩子。不過,針對此次的緊急事態宣言的因應措施如下。
父母均爲以下職業:
·醫療、消防、警察、治安維持、流通、福祉相關、生活基礎設施等行政職務以及符合這些標準的家庭
·單親家庭
·自家需要護理的家庭
·有疾病等需要療養的家庭
·其他,園長認爲有必要託管的家庭
發佈緊急事態宣言後,兒童園給家長寫的信
不同保育所的因應措施不同,有的開放,有的關閉。當然,預防傳染的最好方法就是關閉保育所,切斷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但在這種情況下之所以決定面向特定物件開放,是因爲在這樣的緊急事態中依然有人在爲維持社會運轉而工作。透過代替這些人照看孩子,可以讓他們安心工作。這是保育所的職責所在。爲此,要儘可能地減量託管人數,並採取措施預防傳染,以順利推進託管工作。
4月7日發佈的緊急事態宣言當日生效。保育所及將孩子託管在那裏的家長們,在這段時間裏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奮戰。非常感謝以醫務人員爲首的各位人士。預計緊急事態最短會持續1個月以上,希望各位能在各自的環境中尋找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共同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另外,期待孩子們能健康地去幼稚園和保育所的日子儘快到來!
文/照片:原田捷子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