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如何讓孩子對某件事感興趣?積極鼓勵和引導非常重要

2021年05月20日 學前教育

到上小學前後的年紀時,除了常規的學習外,很多家庭可能還會讓孩子在業餘時間參加體育活動。從「2020年日本兒童興趣班調查」的報導中可以看出,5歲左右開始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的孩子佔比較高。其中游泳最受歡迎,足球和棒球等球類團體運動的人氣也非常高。那麼,如何讓孩子對體育運動感興趣呢?透過物品或獎勵吸引孩子感興趣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動力,確實是一種好方法,比如用買玩具的方式激勵孩子去學游泳等。但獎勵逐漸升級也會讓家長難以承受。本文就以棒球爲例,來看一下如何讓孩子邂逅體育運動並對它產生興趣。

在幼兒教育中,到庭院或公園等戶外玩耍和散步也屬於運動。最初是走和跑,慢慢開始蹦跳攀爬,然後逐漸學會使用球等道具。要想讓孩子對某種事物感興趣,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產生興趣。這裏所說的引導不是強行讓孩子參與,而是讓他們自己覺得「似乎很有趣!」、「我也想試試!」。能在這方面幫助孩子的是孩子的家長和老師。

title

跟大人不一樣,孩子們無所畏懼,總是對事物充滿興趣並且精力十足,而且孩子非常善於模仿。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做什麼,最好的辦法是先讓孩子知道大人喜歡做這件事。如果看到身邊的大人或兄弟姐妹等喜歡做某件事,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產生興趣,這樣就會主動對大人說「我也想做!」。

筆者的孩子在幼稚園上體育課時偶爾得到了打棒球的機會,他覺得很好玩,就對棒球產生了興趣。兒童的棒球跟大人打的棒球不一樣,球棒短而粗,而且很柔軟,是兒童專用球具。因爲在那之前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棒球,所以他可能在他連棒球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但在老師的幫助下拿起毬棒擺好姿勢,並且意外地打到了飛過來的球。我確信他自己應該連打到球是好是壞都不知道。是當時周圍的反應,即老師和小朋友們喊出的「好厲害!」、「打到了!」、「太好啦!」、「真棒!」等反應讓他知道打到球是好的,從而覺得「我做到了!好開心!」。並且在這一程序中自己瞭解到棒球就是用一根叫球棒的棍子打飛過來的球。

這裏最重要的是周圍人的反應和喝彩。對於孩子用球棒打到球這個事實,如果大人做出上面那樣的積極反應,孩子就能積極地看待這件事,但如果大人表現出消極的反應,比如對孩子說「那麼簡單的球就擦了個邊?」、「打得真爛!」,那麼孩子可能就會覺得自己不擅長打棒球,從而對棒球失去興趣。

孩子接觸新事物時,這是一個開啓新的可能性的機會。而且任何事第一次是最重要的。無論多麼微小的事,對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和努力加以表揚都非常重要。只對孩子說「太棒了」、「你做到了」當然也可以,但如果可能的話,要把孩子做到了什麼說得更詳細一些,比如「你很好地打到了飛過來的球!」、「雖然是第一次,但你就能打到球了!」,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覺得「我打了一個很棒的球!」、「我能打棒球了!」、「媽媽表揚我了!」,從而覺得自己可以。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自我肯定。

就筆者而言,筆者是從孩子的體育老師那裏聽說他打棒球時很好地擊球,於是回家後詢問了孩子打棒球的事,並對他打到球一事給予了極大的讚揚。

也許有人認爲只是碰巧打到球而已,不用那麼誇張地讚揚,但培養孩子的自信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即使誇張地讚揚也完全沒問題。不過,正如筆者前面說的,重要的是不僅要讚揚孩子打得好,還要告訴他好在哪裏。

孩子不會始終按照大人的意願成長,但可以透過鼓勵引導他們。希望大人能透過積極主動的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在成長程序中感受到人生的樂趣。

大約半年後,在筆者已經完全忘記棒球的事情時,孩子突然自己說接到了朋友的邀請,想加入棒球隊。筆者非常喫驚。因爲筆者實際上對棒球完全沒有興趣。不過,因爲是孩子自己提出來的,筆者必須陪他一起去,所以就帶他去了。

title title

在棒球體驗課上,爲了讓孩子們先對棒球產生興趣,採取了做遊戲的方式。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比如參與者單手拿着盤子,盤子上面放着球,比賽誰堅持的時間長,或者比賽投球打掉帶編號的牌子。所有遊戲都跟打棒球相似。目的是首先透過樂趣讓孩子產生興趣。最後很多參與者都舉手表示想打棒球。筆者的孩子也是其中之一。筆者雖然也想讓他參加,但我們體驗的那傢俱樂部的練習日比較多,週末和節假日都要練習,因此跟孩子商量後決定再找一家練習日稍微少一點的棒球俱樂部。

title title

雖然在這次棒球體驗課後還沒有加入俱樂部,但對孩子來說,能體驗棒球這件事本身就很快樂,關於棒球也積累了愉快和喜歡等經驗。在幼稚園初次接觸棒球,並留下了積極的印象,才有了這次體驗棒球的經歷。這次也對棒球留下了愉快的好印象,因此相信今後一定也會邂逅其他事情。

這裏的收穫是,孩子對棒球這種新事物產生了興趣,覺得有趣,而大人透過告訴孩子他用球棒很好地打中了飛過來的球,讓孩子切身感覺到自己打得很好、可以做到,從而產生了自信。

養育孩子並不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筆者相信,這次的收穫會在不久的將來幫助孩子邁出新的一步,筆者今後也會繼續操作這樣守護孩子們。

文/照片:原田捷子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