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日本實施外出自肅,因此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對於家裏有孩子的家長來說,每天與孩子一起度過的時光雖然很快樂,但感到辛苦的時候想必更多。
每個人的家中都有很多吸引孩子的物品,比如電視遊戲、YouTube、智慧型手機和高性能玩具等。隨着資訊化的隊形變換,孩子們從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電子產品的包圍下,這種環境已成爲常態。另外,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學校持續停課,學生開始利用平板電腦學習和上網課等,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其結果就是,孩子們每天都長時間接電擊子產品。
雖然資訊化帶來很多便利,但生活在被電子產品包圍的環境下,被動接收資訊的情況不斷增多。自己主動思考比單純地被動吸收出現在眼前的資訊更爲重要,大人如此,對於感受性尤其豐富的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電視遊戲和YouTube雖然也都不錯,但從孩子的成長程序來考慮,我還想希望他們能充分利用五官接觸身邊的各種事物,感受材料的差異,自己思考製作遊戲道具並動腦玩耍。
比如,可以去廣闊的公園或森林接觸大自然。就自己思考和想辦法玩耍這一點而言,露營等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機會。露營不同於在家裏,所需的東西未必全都有。身處大自然中,現場沒有所需的道具時也無法輕易去便利店購買。需要思考能否用現場有的東西來代替,有時還需要自己製作。
除露營外,在家中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培養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給孩子買太多玩具。筆者家裏有兩個超級喜歡電車和汽車的男孩。他倆非常喜歡TAKARA TOMY的普樂路路(Plarail,軌道模式玩具)和多美卡(Tomica,兒童仿真金屬小車),這兩款玩具在男孩中人氣很高,兩人想要的東西永無止境,一個說「下次想要消防署!」,另一個馬上說「我想要車站!」。身爲父母總是想買給他們,但這種時候要忍住。不能孩子一想要玩具就立即買給他,先找一下家中已有的玩具中是否有能代替的,如果沒有,可以試着引導他們說:「嘗試用家裏的物品自己製作吧!」。
如果孩子還很小,父母可以一起動手製作,孩子稍大一點的話,父母可以給一些符合孩子年齡的提示,讓孩子親自制作。此時家長需要仔細教給他們道具的正確使用方法,並認真看護,避免出現危險。父母跟孩子一起做手工對雙方來說都將成爲一生的美好回憶。另外,孩子的想像力往往比大人更豐富,因此可能經常會做出一些讓父母感到喫驚的作品。
自己動手製作時,可以使用積木或樂高等,不過筆者強烈建議使用家中常見生活用品的廢棄材料。比如包裝快遞的硬紙板、喝完的牛奶盒和PET瓶、用過的紙巾盒和廁紙芯、購物時給的紙袋等,這些物品一般都被當做廢棄物扔掉,但其實用途很大。最重要的是,透過重複利用身邊的材料,可以培養孩子們珍惜物品的意識。除了這些廢棄材料外,紙盤、紙杯、橡皮筋、吸管、摺紙、布和針織用毛紗等也是非常好的材料。
下面爲大家介紹作品示例和製作方法。
▼作品示例:
①用積木製作的消防署和摩艾像
②用牛奶盒製作的育苗盆
③用紙袋製作的惡魔帽
④用牛奶盒製作的雪洞(右後)和隧道(前)以及用PET瓶製作的塔(中間)
⑤用牛奶盒和硬紙板製作的玩具架(左)和用硬紙板製作的冰箱(右)
上述示例中,①~③:筆者的孩子們自己製作
④:公園裏展示的小學生和中學生的作品
⑤:由筆者孩子所在的保育園的老師製作,實際在園内使用的物品
(※以上圖片已得到發佈許可。)
▼雪印惠乳業公司官網
用牛奶盒做手工的介紹頁面:https://www.meg-snow.com/fun/make/
※利用牛奶盒時,要用水將内部洗淨晾乾後再使用。
得益於通訊環境和物流的隊形變換,電子產品的普及和資訊化社會的到來,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便捷。身在家中就可以遠程辦公、線上上課、網購,以及透過電視電話術和SNS與朋友交流。多虧了這些,我們才能長久進行自肅生活。
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很多缺點,比如由於生活太過便捷,過多的資訊帶來了疲勞,我們失去了切身體驗的機會和自己思考的機會。正如「數位排毒」一詞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我們需要偶爾從這種便捷中稍微走出來一些,自己去思考去動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培養豐富的內心對保持心智平衡都很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全球口罩短缺時,日本人紛紛開始自己做口罩。自己思考和動腦的能力還會變成生存的能力。正因爲要爲我們所愛的孩子的未來着想,才不能孩子要什麼就輕易給什麼,培養他們思考和動腦的能力至關重要。與購買相比,思考和動手製作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非常辛苦。較之於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父母來說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即便如此,堅持這樣做也很重要,因爲筆者堅信,這能幫助孩子成長爲可以憑自己的能力思考和打拼未來的成年人。
日文/照片 原田捷子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