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這個日文單詞翻譯成漢語叫「工匠」或者「匠人」,是代表日本工匠精神的一個稱謂。說到「職人」,我們馬上會聯想到白衣素帽的壽司師傅、褲腳緊束的建築「飛人」、頭巾講究、神情拘謹的「偶人」師傅、長鬚飄然的篆刻師傅、抑或一絲不苟的「動漫」畫師。「職人」作爲一個整體,不僅給人一種灑脫、飄逸的形象,而且成爲代表一個社會的手工藝品質標籤。我們對「日本造」的青睞,潛在地是由於對這些「職人」的欣賞或欽慕。從這個意義上說,「職人」是日本製造業的一種品牌,一種軟實力。
隨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高品質與有個性的製品。「工匠精神」越來越受到崇尚,這也是日本的「職人」備受關注的終極因數。當傳統的生產模式開始轉向數化時,職人們會如何因應呢?或許日本的「數位職人」會給我們一些啓示。
面向日本海的富山縣有個17萬人口的高岡市,2017年開通了新幹線。但是,因爲過度投資而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高岡市自古以來以鑄造爲中心的傳統工藝十分興盛,佔有日本鑄造佛像約9成的生產份額,是日本最大的鑄造地。
鑄造銅器(高岡銅器協會官網)
傳統的鑄造工序,從黏土和樹脂的原型設計,到取型(用石膏、沙子等將製作物模製),再到供方的鑄造研磨、雕刻、著色、加熱顏色等裝修工程,幾乎都是手工製作。高岡市集結了許多家族經營的作坊,每個作坊只有數名員工,透過分工製作成品。以前,這些作坊主要製造的是放在壁龕裏的人偶等「鑄造的擺設」。泡沫經濟時期,高岡鑄造的高爾夫球比賽的獎盃等也曾風靡一時,但隨着日本經濟的退化,「壁龕文化」也成爲了過去的遺物。
在經濟轉型期,每個職人發揮專業技能,將自己的知識投入到產品中,從而創造出高級佛具、家俱、旅遊紀念品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現在,由年輕職人組成的製作集團「高岡匠人手作執行委員會」,積極挖掘新的需求,將動漫製作技術與鑄造技術相結合,陸續推出了動漫片《天元突破紅蓮之眼》的五月人形頭盔裝飾等動漫人物的鑄件作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引進3D列印與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以後,是不是就不需要鑄造製作技術了? 高岡職人們的現身說法是:「3D列印鑄模的強度不足,脫型困難,仍然需要傳統鑄造工藝的支援。以「哆啦A夢」爲例,就是先用一個小樣本做模式合格後,再製作較大的原型。結果發現做成等身大時,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印象。所以需要在立像上對頭部做各種手工調整」。
在數位時代,依然需要類比技術。譬如,在金屬表面表現獨特的手感、有彩顏色和加色的領域。透過改變環境光而改變鑄造物情緒表達的金屬加工技術,就可以表現那種經過歲月沉澱的歷史厚重感。高岡職人們將動漫和鑄造相結合的嘗試,是對整合數位技術與傳統類比技術的一種試驗,這對復興區域經濟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3D列印是深受數位職人歡迎的數位技術,應用在對傳統工藝的改造,或者將二者結合開發新產品方面。石川縣金澤市有一家叫做「雪花(secca)」的工藝作坊,在陶器器原型設計與生產環節就引進了3D列印技術。透過使用3D電腦輔助設計,可以迅速設計各種模式,及時對使用材料作測試與驗證,以及檢驗實際效果,從而大大地縮短了生產流程,生產出針對各個客戶不同嗜好的「定製品」。
還有一家叫做「KISHU+」的紀州漆器商,以前一直生產漆碗。日式料理配這種食器,有一種濃厚的日本風情。這種傳統工藝的生意一直很好,但是,近年來來自中國和東南亞的廉價品大舉進入日本市場,迫使日本同行將目光轉向歐美。KISHY+在巴黎做市場調查時,發現歐美和日本的飲食文化不同,因此,對漆器的主要產品木碗和餐具的需求很少。因爲歐洲用餐使用叉和刀,木製底子和塗層用漆容易受傷。而且歐美人非常講究「食品的安全」,對於「在器皿上塗抹塗料」這件事本身就有很強的牴觸感。同時,歐洲對餐具的規格等也非常嚴格。考慮了這些要素之後,KISHU+決定大膽地向室内裝飾轉變。
KISHU+的職人將自己的目標定向爲「尖端工藝」。他們將3D列印的數位技術與運用合成漆和樹脂質地等最新技術融合,創造出了只有手工和機械才能完成的表達方式。
還有一家公司,乾脆取名叫做「數位職人」。他們將製作網頁、插圖、二維動漫、漫畫、電子書籍等工作一併歸入「數位職人」名下,這或許昭示着這個職業的廣闊前景。「數位職人」公司的客戶有Yahoo Japan、「索尼數位」、BIGLOBE等象徵數位經濟的新興企業。其官網上喊出的口號是「用類比的心情做數位的工作」。這也許正是「數位職人」應具備的精神内涵。
在日本大街小巷的作坊裏,還有許多這樣的「數位職人」。
供稿 戴維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