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ICT能為防止傳染病做些什麼?

2020年01月31日 資訊通信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突發的傳染病淬不及防,頃刻在地球上傳播,成為對人類健康的最大的威脅。春節前疑似起源於中國武漢的新型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目前(2020/1/29)已經傳播到亞太的泰國、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斯里蘭卡、韓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歐洲的德國、法國,北美的加拿大與美國。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經濟與人文交流頻繁,在突發傳染病的波及方面不可能置身其外。事實上,自從發現第一例患者以後,日本採取了迅速的應對措施。《客觀日本》及時地將這些動態用中文公諸於眾。

ICT能為防止傳染病做些什麼?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以及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國際傳染病中心於2020年1月21日發布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的收治及院内感染應對方針》,對該傳染病的篩檢,疑似病例的定義,防控措施,檢查及診治流程,以及關於曾接觸確診或疑似患者人群的應對方針做出了明文規定;

2020年1月28日,日本政府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列為 「指定傳染病」。為拒絕罹患 「指定傳染病」 的外國人入境提供了法律依據。

2020年1月29日,日本政府用專機接回了206名居住在武漢的僑民。專機在去程滿載了防護衣與口罩等疫區急需都的物資,展示了對疫區的一份善意。

今年是東京主辦奧運會的年份,在國際上最重要的體育賽事舉辦之際,如何防止傳染病暴發,是東道國最重視的一項課題。據報導,吸取了里昂熱内盧的寨卡病毒流行,以及韓國平昌的諾瓦克病毒流行的教訓,東京已經對傳染病風險進行了評估,其中有一個叫做「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病毒,就是類似於2003年的SARS以及這一次突發的「新型肺炎」病毒。

對突發傳染病的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醫學、科學技術、政府的動員能力、以及社會的凝聚力等等。筆者關注的是,以技術立國的日本,如何將其擁有的先進ICT(資訊與通信)技術應用到防治傳染病方面。

ICT是很廣泛的一個概念,可以應用於追溯傳染源,識別傳染鏈等等領域。在眾多的技術裏,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早就瞄準了對新的生物感測器的研究。

這種生物感測器,用於檢測病毒和機體内的蛋白質,有「靈敏度、特異度高」 、「維持管理的方便」等特點,比之現有的檢查與檢測蛋白質的行業標準——抗體檢查更好。但是,要實現在一個蛋白質裏發現獨特性的生物感測器,需要反復重複「人工合成」、「結合測試」、「評價」等工藝,因此,研製可作為替代抗體獨特性的生物感測器,需要2-3年的時間。

然而,利用資訊科技,即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等最先進的技術,即可加快生物感測器的研發。

如果生物感測技術的精度提高的話,可以利用少量的細菌和病毒進行檢查。另外,隨著氣體採集技術的發展,如果能夠在遺傳基因水平上檢測空氣中含有的病原體,就可以儘早檢測出抗藥性細菌等遺傳基因變異與否。

早在2017年MRI就對利用生物感測技術進行了評估,並建議運用於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與帕運期間,預計會有很多海外選手和遊客來日本。在機場等多種傳染病患者和未發病的攜帶者有可能混雜的地方,建立利用生物感測技術的機制,可以有效抑制傳染病的侵入。另外,如果建立一種機制,將飛機内收集的空氣,在飛機著陸後迅速進行病原體的檢查的話,就可以更迅速地發現並抑制病毒的擴散,對病毒攜帶者加以隔離等措施,將傳染防患於未然。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突發的「新型肺炎」,是對東京奧運的一個提前測試。通過這一場防疫戰,方可確保東京奧運的成功。

供稿 戴維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