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KDDI綜合研究所(埼玉縣富士見野市)與大阪大學開發出了新的處理燈火信號的技術。該團隊利用可以傳輸大容量資料的新型光纖,成功實施了相當於連接大西洋的海底光纜網的7200公里燈火信號傳輸實驗。隨着高速通訊標準「5G」的普及等,骨幹網的光纖容量不足令人擔憂。雙方計劃儘快推進新型光纖的實用化,以消除這種擔憂。
相當於連接大西洋的長距離光傳輸實驗所使用的部分器材
近年來,隨着5G等高速通訊標準和大資料的普及,通訊資料量以每年1.4倍的速度在增長。構成通訊營運商等的骨幹網的傳統光纖,傳輸容量正在接近心極限。KDDI綜合研究所光傳輸網路工作群組的吉兼升組長介紹說:「單根傳統光纖的傳輸容量最大爲每秒100Tb(1T爲1萬億)」。
如果今後的通訊資料量繼續操作增加的話,預計到2020年代中期就會達到極限。通訊營運商等正研究在一條光纖内設置多條傳輸路徑(芯線),與傳統類型相比一次可以傳輸大量資料的光纖。
研究團隊利用直徑與現有光纖同爲125微米(微米爲100萬分之1米),有4條芯線的新型「標準外徑耦模具組裝4芯光纖」進行了實驗。同樣的直徑方便用於現有的通訊設備。然而,新型光纖透過各芯線傳輸的訊號容易與其他芯線產生干擾,所以需要解決訊號的相互干擾問題。
研究團隊採用了可消除造成干擾的泄露訊號的訊號處理技術「MIMO」。與NEC Platforms公司合作開發了即時處理MIMO訊號的方法,配備到了FPGA(可以自由改寫電路的半導體)上。在實驗環境下傳輸了相當於7200公里的距離後,準確提取燈火信號並利用FPGA進行了處理。
7200公里相當於利用大西洋之間的海底光纜進行的通訊。包括同樣採用新型光纖的其他公司在内,此前的實驗距離最長只有60公里。此次相當於成功實施了120倍距離的傳輸。
吉兼表示:「能夠即時處理燈火信號也是一項重要成果」。過去的實驗是採用將傳輸的燈火信號臨時存儲在記憶體(輔助存儲裝置)中,然後利用個人電腦等進行處理的方式。如果燈火信號能被即時進行處理,就容易掌握傳輸程序中發生的「波動」等光的特性。
今後將進一步延長傳輸距離。下一個目標是將傳輸距離增加到相當於連接太平洋的海底光纜的9000公里以上的距離。該研究團隊還打算改良長距離傳輸所需的光放大器等,從而儘快將該技術投入實際使用。
日文:島津忠承,《日經產業新聞》,2021/08/04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