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的印象在倒置時會發生明顯變化,但嬰兒面部的可愛程度在倒置時似乎不會發生變化。大阪大學研究生院人間科學研究科的藏口佳奈助教(現任四天王寺大學人文社會學部講師)和入戶野宏教授的研究團隊透過網路實驗證明,即使是面部影像倒置也不會影響人們對嬰兒面部的「可愛程度」的判斷。實驗結果顯示,這是因爲人們在感知嬰兒面部的「可愛程度」時,比起面部結構(各個部位間微妙的位置關係),更取決於輪廓的圓潤度和眼睛的大小等嬰兒面部常見部位的物理可用能特徵。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Perception Online》線上早期公開版上。
圖1.即使嬰兒的臉被倒置,也能感知嬰兒的「可愛程度」(供圖:大阪大學)
人們傾向於對具有圓潤的面部輪廓、寬額頭和大眼睛等特徵時認爲可愛。這種現象由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在大約80年前提出(嬰兒基模,Baby Schema)。
另一方面,衆所周知倒置面部影像時人們對面部印象的判斷會變得更加困難(面孔倒置效應)。一直以來這一現象都證明,對面部的感知並不依賴於各個部分的特徵,而是取決於各個部分的位置關係。
洛倫茲提出,對「可愛程度」的感知受到圓潤的面部和大眼睛等一些獨立的要素性特徵影響。如果該觀點成立,那麼迄今爲止關於成年人的面孔倒置效應可能不適用於對嬰兒面部「可愛程度」的感知。因此,研究團隊驗證了在倒置面部影像時是否會改變對嬰兒面部「可愛程度」的判斷。
此次,研究團隊對299名20~71歲的日本男女進行了線上實驗。實驗中,將電腦合成的12張6個月大的嬰兒面部影像,按可愛度的平均評價值較高的6張和可愛度的平均評價值較低的6張影像逐一展示給受試者,並讓受試者將每張影像的「可愛程度」按7個級別進行評價。接着,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展示了9組調整過「可愛程度」的合成面部影像,讓受試者從每組中選出哪張更可愛。在此程序中,設置了面部影像以正確的方向呈現(正立面孔)的一組,和麪部影像上下倒置(倒置面孔)的一組。此外爲了比較還設置了對嬰兒正立面孔和倒置面孔的「美」做判斷的對照組。每位實驗參與者只參與其中一組。
實驗結果表明,嬰兒面部的「可愛程度」評分即使在面部影像倒置時也沒有降低。而且,「可愛程度」的平均評價值較高和較低的面部之間的差異也沒有發生變化。此外,從兩張面部中選出更可愛面孔的任務中,無論面部影像的方向如何,成績都高於隨機選擇(但是,倒立面孔的成績略低)。類似的結果也在評價和判斷嬰兒面部的「美」組得到了驗證。
這些結果表明,當嬰兒面部倒置時,對其「可愛程度」的感知是不變的。在判斷「可愛程度」的細微差別時,看的人也會利用眼睛、鼻子和嘴巴等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但主要還是基於各個部位的特徵(如圓潤的面部輪廓和大眼睛)來感知「可愛程度」。這一發現與洛倫茲的「嬰兒基模」理論相一致。
基於此次結果,可以說如果在創作讓人感到「可愛」的機器人或插畫時,與其設計面部五官的佈局,不如將讓人感到「可愛」的各個要素結合在一起。
入戸野教授表示:「我們對嬰兒感到‘可愛’的依據之一就是本次研究探討的‘嬰兒基模’。過去認爲,成年人臉的吸引力和美更大程度取決於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之間微妙的佈局。然而,從此次研究中我們可以應答,對‘可愛程度’的感知主要基於相對簡單的物理可用能特徵。因此,只要包含了這些特徵,即使看起來不太像典型的人臉,也能讓人覺得‘可愛’」。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雜誌:Perception
論文:Face inversion effect on perceived cuteness of infant faces
DOI:doi.org/10.1177/0301006623119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