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埃克蘇佩裏說,這個世界上,生命與生命的融合是如此地容易,花朵即使在風中也能同其他的花朵相聚,連天鵝們都彼此相識,只有人,時時刻刻搭建着屬於人類的孤獨。
然而筆者相信,好的引導,放在好的環境裏,是一定能夠獲得共振與共鳴的。
4月24日的《沖繩時報》,刊登了一篇外國留學生受疫情影響無法打工,不能回國,生活困窘的報導。作者是該報的唯一一位中國籍記者,徐潮。
報導刊出後僅僅3天時間裏,就有25人聯繫《沖繩時報》,表示願意爲留學生捐款,提供就業環境,贈送大米、蔬菜等食材。爲此,《沖繩時報》委託NPO法人沖繩國際人才支援中心,開設了專門的電話術視窗和捐款賬戶。
有人一次性爲留學生轉賬10萬日元,有人爲留學生送來手工製作的口罩,有企業送來農場裏的蔬菜,還有高齡的老奶奶拄着柺杖顫巍巍的前來,拿出5000日元,希望轉交給留學生。
77歲的仲裏盛次,是爲留學生捐款的一位當地人。他表示,在縣内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留學生們是寶貴的勞動力,如今他們陷入困境,我們當地人有義務提供幫助。
5月7日,《沖繩時報》編輯部又收到了一封匿名的讀者投書,信封裏放有一萬日元。透過信的内容可以獲知,這是一位依靠國民年金生活的老年人,自從看了徐潮的報導後便坐立不安,十分想爲在異國他鄉打拼的年輕人做些什麼。老人還在信裏向編輯部致歉,「麻煩到貴社,真是非常抱歉」。情意拳拳,直擊人心。
在日本的「緊急事態月」被延長至5月末的眼下,每個人生活都不容易,尤其是高度依賴觀光資源而目前又不得不自封、自肅的沖繩。這種幫扶雖然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恰恰是這些微光,讓人感受到溫暖的、美好的人間力量。
截止5月8號,NPO法人沖繩國際人才支援中心已經收到來自87人的,共計190萬6000日元的捐款。
徐潮來自陝西省漢中市,爲此筆者總愛叫她「漢中」,覺得更有力量感。瘦瘦小小的她,筆端常帶情感,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永遠站在雞蛋那方。
早稻田碩士畢業後,懷着探訪未知環境的勇敢和熱忱,徐潮成爲《沖繩時報》的記者。琉球的海風,爲她白皙的臉龐添上紅潤的豐彩。
她告訴筆者,「自己在碩士畢業前,也過着捉襟見肘的留學生活,也受到了很多好心的日本人的幫助。所以會努力透過筆和文字,傳遞更多社會中的微小聲音。」
媒體有引領社會的責任,也有造福社會的能量。不管身在什麼國家,不管信奉什麼主義,都不能失去對個體的尊重和愛護。
期待漢中,祝福沖繩。就像夏川りみ(夏川里美)在《鳳仙花》裏唱得那般,「真誠活着的人啊,不論何時,所有的願望都能實施,永世繁昌。」
供稿 莊舟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