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每三年一度的瀨戶内國際藝術節的開幕通知時,便又想起三年前,那個移居海上做個島民的理想鄉計劃。
「夢想生活在別處的人,大多是在原地找不到出口的人。西藏麗江都不會令人擺脫塵網,內心不浮躁,北上廣亦可效陶器彭澤。」
這是N年前就寫在微網誌裏的話了。你看,道理我都懂,依舊忍不住尋找遠方的理想鄉。
從梵穀的阿爾勒到普羅旺斯,從荷蘭的風車村到意大利的五漁村,從海上桃園摩納哥到歐洲之心比利時布魯日……每到一處都渴望能在此詩意地棲居,對理想鄉的憧憬從未停止過。
瀨戶内國際藝術節始於2010年,其以史無前例的龐大規模和高水準的作品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爲日本以現代藝術的力量推進地方重建的標誌性專案。每三年舉辦一次,由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邀請日本國内外的知名藝術家根據當地環境創造作品,營造藝術氛圍,改善地區面貌,振興島嶼經濟。
2016年,我有幸採訪到福武財團董事長福武總一郎。他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是繼承了父親了遺願,將包括直島、豐島、犬島、小豆島、男木島、女木島在内的瀨戶內海上的12個島嶼打造成藝術的聖地。這在全球範圍内也是首次嘗試,2013年的瀨戶内國際藝術節已經成功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100萬人次前來。
福武總一郎還不無同情地勸說,「現在的年輕人啊,拼命追求物質和新的資訊,每天要坐着擁擠的電車去工作,生活的很辛苦,你要來看看島上的居民才行,他們生活的非常幸福與滿足。我這個人就活得很充實,有自己的事業,又成立了財團開發瀨戶內海,上天能操縱直升飛機,下海也會駕駛遊艇,都是因爲島上生活給了我這樣的時間和空間。」最後,他強調,「經濟應該是文化的僕人」。
聽到這裏,任誰能不心動?在那藍天與碧海之間,自然和藝術融爲一體,現代和傳統和諧共存……是又一處理想鄉無疑。
然而當我聽從福武先生和內心的慫恿實際前去島上,才發現了當別處一旦變爲此處,從看景變爲別人的風景,敬重崇高感隨即變爲生活的沉重。
在瀨戶內海懷抱的島嶼中,人口最多的是直島,約有3000人。這裏也是福武先生的大本營,有安藤忠雄的地中美術館、ANDO MUSEUM,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妹島和世的海之站,藤本壯介的直島小提琴,李禹煥美術館等。島上當時只有一個外國人定居,來自瑞士,在福武財團裏工作。
在直島上,比起世外風光,我觀察更多的,是島民們的生活形態。有那麼一個瞬間,我覺得這個島上的居民都好富有,幾乎家家都有私家車,有的院子裏還是兩臺私家車加一輛摩托車。要知道海風裏鹽分的腐蝕作用非常大,島上車輛保養相當費錢,從隨處可見的生鏽的腳踏車和看板就能瞭解這一點。
後來才明白,這種「露富」其實是無奈之舉。島上公車一小時只有一趟,行程全靠私家車或者摩托車、腳踏車,有些島民甚至家裏有車,島外也有車,就停在坐船20分鐘可以到達的岡山縣的宇野港,或者坐船50分鐘才能到達的香川縣的高松港。一個月一個月的停車資固然不便宜,但是開車上船,費用也是不低的。如果島民想要買個新沙發,運送費用都需要7萬日元,因爲要將大貨車開到船上,連車同貨一起上島,再開到家門口搬進去。要在島上蓋洞房呢?材料運送費簡直不敢想像。
直島上有很多建築年齡在30、50年以上的老屋可以出租給移居者,並且能領取一定的改裝補貼。然而這些高齡老屋沒有自動縮水馬桶、空調以及熱水浴缸,無論取水還是取暖都是昭和式的。
在直島上考察的這幾日,一直住在由安藤忠雄設計的Benesse House 裏,全木質結構,裏面有杉本博司、Michelangelo Pistoletto、Thomas Struth等人的繪畫和雕刻作品。入住當天,就有十幾位美院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前來觀摩。
由於島上那個小小的便利店晚上10點就關門,外來遊客留宿,幾乎只能到Benesse House裏的海之星 Etoile de la mer餐廳進餐。該餐廳晚間只有兩份法式套餐可供選擇,一份價格在13000日元左右,一份在15000左右。看來,島上沒幾分薄田,喫米喫菜全靠外購,是相當不經濟的。
另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心儀的海島是男木島,又被喚做貓島,隨處可見悠閒自得的貓咪,分不清是家養還是放養,都不十分怕人。島上居民不足180人,想要離羣索居是絕對不可能的。不由得就想起了張愛玲的點評。「厭倦了大都會的人往往記掛着和平幽靜的鄉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夠告老歸田,養蜂種菜,享點清福。殊不知在鄉下多買半斤臘肉便引起許多閒言閒語。」
男木島上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從山腳一直綿延到山頂,崎嶇路轉彎而上,最高處,是一個面朝大海的神社,鎮守着一島的生靈,一個真正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地方。
由於島嶼面積小加上特有的地勢,倒是不需要任何代步工具的。更令人欣喜的是,島上還難得有幾家咖啡廳。其實我並非需要咖啡續命的人,但是咖啡廳,對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說,就是一席流動的盛宴,無法拒絕不能割捨。
男木島上每一家都有至少一面的窗戶對着大海,建築與建築之間互不影響視野,住在哪個地方都可以天天眺望這海上的日出與日落,真不免令人萌生出一種無酒也醉的狂放,想偷走這山海間的詩意,好扮成一個混世的才子。
男木島上有一個小學和國中的合併校——高松市立男木小中學校。自2011年最後的3名學生畢業後,該校就被迫關閉了。2013年,也就是第一屆瀨戶内藝術節舉辦後,有四個日本家庭移居該島,帶來了11個小朋友。2015年10月,高松市教委收到周邊島嶼共計900餘人的署名請願書,男木小中學校又能重新開課了。
瀨戶内藝術節對島嶼人口成長和經濟活躍的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我作爲一個生活能力低下的人,在現實的島嶼生活前被打擊的毫無還手之力,移居的計劃也被關進了冰箱。
儘管如此,自4月26日開始的第三屆瀨戶内藝術節依舊值得期待,我也依舊對廣袤的世界充滿了思鄉之情。
供稿 莊舟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