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人物】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大來佐武郎

2019年05月16日 人物往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凝聚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巨大的智慧和心血。鮮爲人知的是,這場偉大革命同時也得到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日本人的支援。此前曾在人物系列中,爲大家介紹過兩位爲中國「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實務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日本功臣:河合良一稻山嘉寬。本文將繼續操作介紹在另一位日本功臣——大來佐武郎,他也曾爲「改革開放」做出過濃墨重彩的貢獻。

功勳卓著的日本經濟學家

大來佐武郎,1914年生於中國遼寧省大連市,父親是一位記者。193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電氣工學系,曾先後在郵政省、外務省調查局任職。1947年擔任經濟穩定研究科科長,1953年出任經濟企劃廳經濟合作單位長官,1957年任企劃廳計劃局局長,1962年任企劃廳開發局局長,1964年任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總裁,1973-1979年出任董事長。

大來佐武郎是戰後對日本經濟隊形變換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之一,其在日本最重要的成就,便是他參與制定的經濟計劃使得日本在不到10年間將國民所得翻了一番。他是日本戰後第一位聯合國總部工作人員,是首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經濟學家,也是首位來自民間、代表日本的外交家。大平正芳任首相期間,大來佐武郎受邀出任外相,這是日本時隔20年再次由民間人士出任外相。外相卸任後任外務省顧問和國際大學首任校長。他既是政治家,外交官,也是一位功勳卓著的經濟學家。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大來佐武郎

圖片來自NHK紀錄片《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截圖

中國高層的市場經濟啓蒙專家

中國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後,關於具體如何實施,高層仍處於摸索和研究階段。副總理谷牧向鄧小平建議「請外國人當顧問,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向前進」,這一建議得到採納。1979年春節,受谷牧之邀,大來佐武郎和向坂正男以專家身份來到北京,瞭解了中國的經濟狀況,並在釣魚臺國賓館爲中共高層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講座。

這次講座上,大來一行向中方介紹了日本的經濟隊形變換,並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提出許多建議。大來談到了日本戰後經濟高速隊形變換的經驗、日本經濟隊形變換預測、中日經濟合作設想、中國建設資金的積累、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利用、增加出口貿易和外匯收入、企業技術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經濟隊形變換順序、人才培養等重大課題。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大來佐武郎

鄧小平與大平首相和大來外相(圖片出自人民中國網,張雲芳攝)

這次講座對中國高層而言可謂振聾發聵。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官員們,對經濟隊形變換模式程以及世界經濟形勢毫無概念,這是他們第一次和世界前緣經濟知識和形勢接觸,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共高層接受的第一次經濟啓蒙。大來的講座,讓中共高層刷新了經濟觀念,開闊了眼界,同時了也對未來改革開放的實施有了些許思路,並樹立了全新的隊形變換目標。大來後來還擔任了副總理谷牧的經濟顧問,在經濟隊形變換具體舉措上,是一個寶貴的關鍵智囊。

日本成功經驗的移植

大來參與策劃了日本戰後經濟復興的諸多專案工程,對於從廢墟上重建經濟,大來有着豐富的經驗。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些成功經驗移植到中國,助力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經驗,便是藉助國際援助進行本國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廢待興,急需資金支援。然而當時中國的舊觀念對「既無内債,又無外債」「自力更生」非常引以爲豪,從未想過申請國際援助。大來的講座讓中國的高層認識到,引進國際經濟援助對國家益處良多,正確適當應用不僅不會威脅本國經濟隊形變換,相反,國際援助可以解決本國建設資金捉襟見肘的難處,更快地實施經濟騰飛。這在國際上也是通行的舉措,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大來介紹說,以日本爲例,日本有兩種貸款,一種還款期30年的超低利率貸款「海外協力基金」;另一個低利率貸款是日本能源貸款,專門扶持國外的能源或者交通行業。中國都可以利用。在思想上革新了的中國官員,在大來等人的說服下,終於邁出第一步,開始敢於利用外國的貸款來搞建設,這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突破。

日本方面對中國的貸款事宜也沒有異議,這有一定的歷史終極因數。二戰後,中國放棄索取日本戰爭賠償,中日建交後,雙方達成了以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的方式代替戰爭賠償的默契。當時,對華的ODA援助的主要規畫者,就是大來佐武郎。

藉助這些貸款,日本在戰後經濟復興中的成功經驗慢慢流入中國,輔助中國改革開放前期的基礎經濟建設。改革開放許多大專案的實施都有ODA的援助,例如北京國際機場、上海寶山火力電廠、中日友好醫院、北京捷運2號線、甘肅内蒙古防風林、22省份的教育人才培養計劃等等。39年來,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專案的總額3.65萬億日元(合約2551億人民幣),各行各業,都有ODA的影子。這些貸款解決了改革開放初期建設資金方面的燃眉之急,可謂雪中送炭。

中日「賢人會議」

改革開放初期,爲了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中國高層多次派出考察團前往國外學習考察,同時也經常請外國專家來華講學,還批准邀請外國經濟專家如大來等人當顧問。隨着交往的深入,日本專家提議建立一個「賢人會議」,即建立由專家組成的交流會,定期開展交流。一方面能夠讓交流定期化常態化;另一方面,以往的專家講學總是一方講一方聽,很少進行互動交流,不能深入。交流會的形式,有利於雙方開展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討論。

經過中日雙方多次協商,決定成立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交流會每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輪流在兩國舉辦,重點討論雙方共同關心的宏觀經濟形勢和中日經貿合作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功臣——大來佐武郎

圖片出自《百年潮》2018年7期

交流會在當時具有重大的意義,不斷爲改革開放事業出謀劃策和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中國官員進行經濟決策。由於交流會「官產學」相結合,半官半民,因此既得到中日雙方政府的支援,又具備民間性的特點,能夠放開討論問題,沒有太多政治包袱。每屆交流會討論的都是當時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世界經濟熱點問題,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引進項目、籌措資金、改造設備等具體問題難題。

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推動者。會議期間雙方官員、學者、專家不見記者,不對外,關起門來深入研究中國的經濟隊形變換,成爲了中日高層經濟層面的對話機制,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重大舉措,對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大來佐武郎代表着一批具有遠見和國際視野、勇於反思戰爭、積極推動日本戰後崛起的一代日本人,他們不僅在日本做出了傑出貢獻,同時對中國抱有懺悔和感恩之心,願爲中國改革開放提供無私的援助。這些人物和事蹟,直到今天依舊值得大家瞭解和頌揚。

撰稿 中日雙語雜誌 《聴く中國語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